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東外役監操勞又無聊的農事,卻意外讓我發現人類情感的故鄉

台東外役監操勞又無聊的農事,卻意外讓我發現人類情感的故鄉
Photo Credit: Coben liao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真的,真的只有透過勞動才能明白,當勞動的汗水滴落到土地上時, 人與大地的互動才會真實的開始,泥土的芬芳是如此的撫慰人心,開闊的田野是那麼地令人心曠神怡,宛如回家。

文:劉北元

「無聊事」的背後

今天在臉書上見到朋友分享一句話:「不做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覺得這句子好棒,於是趕緊請教Google大神,到底是何方先賢為此一說。不出五秒鐘,答案出來了,它的原句是:

若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

出處是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話。若從表面上的文字意義去理解,它的意思是說,不做點無意義的事情,怎麼度過這有限的一生呢。

好特別的說法吧!大家不是都說人生有限,要好好把握光陰,去做一些利己利人,利國利民且意義宏達的大事嗎?怎麼唐朝這位張先生要別人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呢?但就這麼腦筋一轉,我的思緒頓時被時光機拉回到幾年前在台東外役監的光景。

台東武陵外役監基本上是一個國營大農場,地處偏遠的鹿野鄉間,那裡的受刑人等同於是個農夫,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我種過洛神花,下過鳳梨田,扮演過採茶先生,而我最主要的工作則是養雞。由於農務非常吃重,再加上監內真正的農家子弟非常少,幾乎每個初到武陵外役監的受刑人在體力上都大感吃不消,因此有一句順口溜成了大夥兒夜裡最大的安慰:「好山、好水、好後悔。」每個人後悔來到武陵外役監啊。我也是!

從小到大,對我最有意義的事便是讀書,出了社會當起律師,最重要的事就是接案賺錢,說到務農,那可真是要我的命!每天光由寢室外集合場走到田間,就得在大太陽下步行一公里多,還沒下田工作人已經癱掉一半,只剩另外半條命拿起鐮刀鋤頭在田間揮汗如雨般地勞動著,有時還要背起割草機,向狂暴的雜草軍團宣戰。那可真是我這一輩子做過最無聊、最沒有意義的事了。因為才一場夜雨,田野上又是一片綠意。

可是,不出兩個月,我的心境有了重大的轉變。怎麼回事了?對不起,我不是發瘋了,而是因為我發現了人與土地間的連結,竟然有如孩子與母親一般地親近,那種關係感覺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重要而又無可取代。

既然人與土地有如此親密的肉體與精神上的聯繫,為什麼我過去從來沒有察覺到呢?以前我也常到溪頭去爬山啊。別瞎猜了,讓我來揭開謎底吧。

這關鍵中的關鍵便是勞動。人必須在土地上辛勤勞動,才能發現原來人與土地之間有如此親密的情感,泥土的芬芳是如此地撫慰人心,開闊的田野是那麼地令人心曠神怡,宛如回家。

真的,真的只有透過勞動才能明白,當勞動的汗水滴落到土地上時,人與大地的互動才會真實的開始。

人類過著文明的社會生活太久了,離開曠野與土地太遠了,甚至於已經忘掉自己的祖先也曾經是生活在曠野中的一員。土地對現代人類來說,它象徵著金錢而不是養育生命的母親,於是,人類不斷地傷害自己的母親,如今,她已經傷痕累累,命在旦夕了。

我想問,人類為什麼會如此迫害自己的母親?因為人類已經遺忘了這一段曾經水乳交融的親子感情,失去對曾經養育他的母親的感恩,下手才會這般毫不留情。

武陵外役監我待了一年半多的時間,在曠野土地上的勞動,依然是一件很無聊的事,累癱在田間小路上是稀鬆平常的事,然而,當我解開上衣所有鈕扣,用我透滿汗水的身體親吻大地時,我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所有監禁的苦痛都在剎那間得到療癒,生命的寧靜得到了無限的昇華。

奇妙吧,十年前在我眼中以為是重要的正經事,讓我墜入名利的深淵,跌落到人間的地獄;而在這人間煉獄中,我以為最不起眼的無聊農事,卻意外地讓我發現人類情感的故鄉,原來就在腳下的土地裡。現代人的空虛與孤獨感會那麼嚴重,也就是因為文明所帶來了愚昧,把親密的母子關係變成了人地的支配關係,所以人才活得苦呀。沒有母親的孩子,注定是要孤獨一生的。

相關書摘 ▶成全雖高尚但很難優雅:當伴侶有了小三,該容忍還是放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下一秒的人生》,四也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劉北元

十年前,他因為「一秒」的衝動,身分歸零,生命舞臺歸零。這一秒很短,短到發生時,連自己都難以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一秒很長,長到必須用一輩子來償還,長到要從極度的愧疚中,重組生命的碎片,重新找回生命裂縫的價值。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會在人生的下一秒鐘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在發生這些事情的當下,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要做出麼樣的反應來處理,而這個決定,影響著我們下一秒的生命品質。跟著作者的「生命練習題」,了解和思索自己是怎樣的人,省思在自己生命艱難挫折的時刻,如何選擇和決定關鍵的「一秒」,因為這些事也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下一秒的人生
Photo Credit: 四也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