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到場所——我們透過建築物,為天、地、時間建立具體關係

從空間到場所——我們透過建築物,為天、地、時間建立具體關係
Photo Credit: Life Of Pix CC0 Licens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建築做為替我們效勞的一種技術,它必須滿足我們的需求,必須讓自己經濟又實用。但是做為一門藝術,它認為自己有權利忽略實用性的要求,轉而根據超越日常凡俗的哲學原則行事。無論如何,想要打造一處場所,就必須觀察日常,接受凡俗,把它當成詩意的一大根源。

文: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

接著,我們要超越屬於視覺性的建築取向,探討存在主義的觀念。靠近或遠離、進入或離開、在前或在後、在裡或在外、感到安全與否、群體或單獨、靠近水或火、在圖書館或在市集裡⋯⋯這些牽涉到的,不再只是形式與結構。我們正要離開比例和平衡的問題,離開雕刻和抽象畫的問題,其中有些原則到目前為止一直對我們很有助益。但是對於建築的體驗而言,這些原則並不足夠,因為體驗是一門反映人性苦與樂的藝術。建築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有形有體。

說到場所,空間和時間會承擔獨一無二的具體價值;它們不再是純粹的數學抽象或美學問題,它們取得一種身分,變成我們存在的一個參照點:神聖空間和世俗空間、個人空間和集體空間、自然和城鎮、街道和住宅、廢墟和重建。

建築物受到圍籬、牆壁和屋頂的保護,在自身內部聚集出一個獨特世界,有機能和情感,有工作和嬉戲,有過去的痕跡和當下的場景。

建築元素_p_191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空間隨著太陽的移動而改變,場所隨著人類的移動而改變。例如港口、公共廣場和市集,都是交換想法與物品的場所,和熟悉或陌生臉孔相遇的場所,隨晨昏、星期、沉睡、甦醒的場所。

凹處、涼廊、壁龕以及其他朝主空間敞開的次空間,一方面可提供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某種隔離,同時又能和更廣大的集體性保持聯繫。場所有自己的根源和歷史;它錨定在時間裡以及大地上的一個精準所在。場所有它的「蒼穹」(dome)、天空,甚至它的「星辰」。我們透過建築物,為天、地、時間建立具體關係。

建築做為替我們效勞的一種技術,它必須滿足我們的需求,必須讓自己經濟又實用。但是做為一門藝術,它認為自己有權利忽略實用性的要求,轉而根據超越日常凡俗的哲學原則行事。無論如何,想要打造一處場所,就必須觀察日常,接受凡俗,把它當成詩意的一大根源。

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這些評論,把建築空間與人類的活動、思想和歷史繫連起來。在宇宙惑人的浩瀚裡,空間的某些部分承負了場所的價值。它們具有識別度,可以被其他人指認出來,很可能代表了某項具體行為。有些場所是為了促進我們的移動和交易,有些場所則鼓勵我們退縮和隔離,哪怕只是心靈上的。場所的形式和它容納或曾經容納的事件有關,也和其他類似的場所與事件相聯。

建築元素_p_193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秩序和空間的間隔是什麼,如今改由價值負責。打造建築場所的方法永遠是物理性的,不過單靠它們並不足夠。我們打造的紋理、物件和空間都有可能變成場所,只要我們將它們的目的牢記在心。因此,建築的形式必須汲取自「場所的概念」,而不只是源自於美學原則、實際效用,或是幾何與營造規則。說得更精確一點:我們試著把所有一切結合起來支撐場所的概念,而當它牽涉到阿爾伯蒂所謂的「實用」(commodity)時,美學和營造功力顯得特別重要。

阿爾伯蒂的「實用」一詞,指的是處理形式和空間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會尊重場所的客觀目的,以及這個場所對於作品委託人或委託團體所具有的主觀屬性。因此,對阿爾伯蒂而言,堡壘必須肅穆堅固,神殿必須擁有讓人無法不驚嘆的美,祭壇的所在位置一定要是暗處⋯⋯這些價值很可能會隨著時代改變,但在建造的那一刻,我們自然會去追求符合我們時代的價值。

路康在威尼斯為一座會議廳設計平面圖時,他很清楚,那是一個人們面對面的場所,而不是看電影的場所。設計英國藝術研究中心(Center of British Art Studies)時,他選擇用「收藏的空間」來強調書籍、繪畫和素描之間的親密關聯。也就是說,建築師的角色是要去創造機會讓這類場所成為可能。決定場所價值的人並不是建築師,但他可以透過觀察、反思和研究,提供一個最可能發展出人類場所的框架。他所建造的空間,有可能變成人們短暫停留或是匆匆穿過的場所,發現歡樂和會面、受到情緒感動和刺激想法、甚至是作夢的場所。建築在這裡是要支持人類的行為,無須強制也不必漠然。

有些空間很難變成場所。例如開放型大辦公室這樣的「中性」空間,那些寬敞自由的區塊,是為了讓每個工作站可以用最大的彈性建立起來。雖然有很多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費盡心力,但事實證明,如果缺乏穩定的建築結構秩序,很難打造出一個「家」。不過,1972年,黑茲貝赫在阿珀爾多倫的比希爾辦公大樓案裡,創造出一個貨真價實的對策。他用一個模糊的空間取代結構井然的空間,設計許多隱性區隔代表各種可能的場所。他運用空間層級、焦點、高低空間和陽台,做出這裡和那裡的區隔。只要跟建築物的使用者們聊一聊,就能知道場所的身分和人類的身分如何彼此交織。

建築元素_p_194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設計的目的,以及這項設計提供多少創造場所的機會,這些都是必須要問的重要課題。建築物的生產從未像過去三十年來這麼高效、快速、體量驚人;但是在這同時,我們的方法似乎失控了。雖然我們的任務是要為事件準備場所,但是我們從來不曾像此刻這般無能為力,無法在城市和住家裡創造場所。例外當然存在,但整體而言,我們摧毀的場所遠多過創造,無論室內或室外。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場所因為意料之外的挪用而誕生出來,這倒是先前不曾想像或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