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FireBall火球祭】龐克小鬼變大叔

【FireBall火球祭】龐克小鬼變大叔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龐克音樂從70年代以來,曾經改變了世界一點點,現在我們也該來檢視滅火器和自己花了17年時間,改變了台灣一點什麼呢?我不知道答案是有、還是沒有,但我肯定的是龐克音樂拯救了一部分的「我」,音樂擁有的強大力量,說不定比起會帶來世界末日的「恐怖大王」,還要巨大、無法想像也不一定。

文:皮皮 (滅火器樂團貝斯手)

90年代末期的我還是個無時無刻煩悶、焦慮的青少年,我和即將邁入千禧年的世界一樣充滿了恐慌,現在想起來2000年當時的全球普遍末日焦慮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但在當時可完全不是這麼雲淡風輕。人類在千禧年前後正要邁入電腦資訊時代,過去的電腦設計從來沒設想過人類會進入下一個「千年」,電腦系統的年份編碼只有兩位數(譬如1985只會顯示85),當99(1999)變成00(1900/2000),人們擔心電子資訊系統將會產生錯亂,人類的文明將要回到一千年前,這個數位浩劫會讓人類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不只是這種非常「現實」的恐懼,16世紀預言家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預言的恐怖大王,也將在1999年7月從天而降,其實我當時頗害怕世界末日就這樣來臨。

2000年的夏天,滅火器成團,開始唱屬於我們的苦澀青春,恐怖大王並沒有來。

我在滅火器組成前後,開始對搖滾樂著迷,瘋狂啃食,龐克是我的最愛。那時聽最多的大概就屬90年代大紅大紫的美龐三巨頭-Green DayBlink-182和加拿大團Sum 41

Green Day是我最早接觸的龐克團,他們在1989年成立的頭5年還算默默無名(在地下音樂圈小有名氣),一直到1994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Dookie》打響了Green Day的名號,給校園流行龐克(New School Pop Punk)樂風開啟了新的篇章。喜歡龐克音樂的人,應該沒有人沒聽過〈Basket Case〉這首歌吧;如果沒有,至少聽過〈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沒錯吧!

經歷了十年的時間,Green Day從20來歲的青澀少年漸漸也變成了大叔候補生,他們在2004年推出的《American Idiot》將他們再次推向事業顛峰,不說入圍超多獎項,一舉拿下葛萊美最佳搖滾專輯;這張專輯的反戰意味(當時正值伊拉克戰爭期間)讓它被改編成音樂劇,這些成績得讓他們在搖滾樂史中畫上一筆。這兩張專輯前後跨越十年,各有擁護者,但是我反骨,最愛的偏偏是1997年,他們還算是青年、沒摸著大叔的邊時所發行的《Nimrod》。在我耳朵裡頭,這張專輯是Green Day樂風最豐富的作品,有他們拿手的流行龐克、有電吉他波浪起伏的衝浪音樂(Surf music),專輯的後段還有一首樸實地讓人驚艷的民謠〈Good Riddance (Time Of Your Life)〉整張專輯就像是一部電影,精采、痛快。

Green_day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1994年大紅大紫的Green Day,主唱比利.喬(左)當時還是一頭鮮豔的藍髮;現在的比利.喬雖然造型還是很搞怪,但是已經不復當年古怪少年的模樣啦!

Blink-182和Green Day一樣來自加州,或許是美國西岸的氣候和外放的性格使然,很奇妙的一堆美國龐克團都來自加州。Blink-182的風格主要是滑板龐克(Skate Punk),和70年代的英國龐克始祖不一樣,美式龐克從80年代開始發展出更快速、更具攻擊性的音樂,Blink-182的曲子就是這種速度超快的跑車(BPM基本上都超過200),據說對滑板少年而言,這種超快速的歌曲讓他們玩起滑板更帶勁,衝得快、摔不痛,稱作滑板龐克很有畫面。

如果聽過一輪Blink-182的歷年作品,會發現他們每發一張唱片就有一次大轉變,從早期的戲謔感,到後期的自我反省,完全就是青少年漸漸長大成大叔的成長寫照啊!或許是我喜歡他們的衝撞勁道,比起錄音室專輯我更喜歡現場錄音專輯,《The Mark, Tom And Travis Show (The Enema Strikes Back)》是Blink-182在2000年底推出的現場錄音,專輯裡面彙集他們多場巡迴演唱會的現場,不只是收錄了歌曲,也包含了現場表演說的低級、下流垃圾話,連串場的「白爛」歌曲都收錄進去了,忠實呈現他們的演出情況,邊聽能夠邊感受到現場分為,真的是一張非常「屌」的專輯。

blink182-01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2004年(左圖)Blink-182成員在演唱會後休息室的合照,當時他們還是一臉大學生的清純樣(右一Travis Barker除外);到了2016年,他們也變成斯文跟怪怪的中年男子組合了,連刺青顏色也沒以前這麼鮮豔了。

另外一個名稱有「數字」的樂團,是出身自加拿大的Sum 41。他們算是三巨頭裡面曲風非常重的,樂器表現上根本就算是個「金屬團」了,而且他們後期的作品寫了許多嚴肅、厲色批判的歌詞(這也算是一種青少年長大吧),是龐克樂團裡頭非常沈重的一支。Sum 41在2001年推出的首張專輯《All Killer, No Filler》,一下子就打響了他們的名號(他們在1996年就成立了,在2001年之前只推出過一張EP),特別是〈Fat Lip〉這首歌,在當時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歌融合了嘻哈饒舌元素,嚇到了一堆龐克仔。專輯裡頭還有〈In Too Deep〉、〈Summer〉等等流暢又好聽的歌曲,現在聽仍然是一張很棒的龐克專輯。

Sum 41成團以來發生過許許多多危及生死的事件,譬如2004年他們參與慈善組織War Child Canada的紀錄片計畫,去到了剛果共和國拍攝當地內戰的影片,剛到了剛果,他們落腳處就發生戰事,靠著聯合國部隊的士兵「Chuck」的協助才脫離前線,跟生命的威脅相比,紀錄片沒拍完算是小事一件。也因為這個事件,他們寫了一張《Chuck》專輯,像本人致敬,也記錄這個經驗。除此之外,主唱德里克(Deryck Whibley)跟艾薇兒(Avril Lavigne)的婚姻曾經是熱門的話題,他也曾因為背傷、肺炎取消巡迴演出,最近的一次是因為酗酒過量,送醫治療差點連命都沒有(滅火器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sum41-01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2004年(左圖),從剛果平安返回的Sum 41樂團;現在的Deryck Whibley經歷了大小事件,已有了中年男子的滄桑感。好吧,染了一頭金髮還是能壓壓年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