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工面試,假如遇上人工智能考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盛集團、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資銀行,已嘗試用AI面試,你有心理準備同AI考官交手嗎?
1970年頒布這項法案的規範對象,包括信用調查機構、僱傭背景審查公司等,但AI時代出現的數據經紀商(data broker),卻未必受到同樣限制。雖然數據經紀商也會透過蒐集社交網絡等資料,建立完整個人檔案,並應用於僱傭調查,但假如他們不屬於信用調查等機構,FCRA則無法適用。直至2012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與數據經紀商Spokeo的一場法庭判決,才確認了這類新型信息來源,受到上述法案的約束。[17]
在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公署)2013年時指一款名為「起你底」的手機應用程式嚴重侵犯私隱,該程式聲稱可搜尋目標人物的部分身份證號碼、地址、是否有民事、刑事訴訟及破產案件等紀錄,方便僱主對求職者進行背景審查。[18]
根據由公署發出、2001年生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守則》,僱主可透過背景審查或品格審查程序收集求職者資料,但有關資料必須與工作性質相關。[19]在AI招聘時代,僱主會從多方面途徑招攬人才,但究竟何謂「與工作性質相關」,合法「起底」的範圍可以有幾闊,恐怕言人人殊。
技術未成熟 只能作初步篩選
另外前文提及,AI技術以關鍵字詞或表情篩選合適人選,例如招聘工具ZingHR,便是透過將招聘廣告內容與求職者履歷表上的關鍵字配對,為每名申請人評分,僱主若要求未來員工操流利兩文三語、有團隊精神、願意輪班工作,履歷表及求職信中提及上述字眼的申請人可獲較高分數。[20]
聰明的人類若故意使用某些詞彙或表情迎合機械人考官,以增加錄用機會,現階段而言並非無可能。由於AI仍未能確保懂得「帶眼識人」,現時使用機械人協助招聘的企業,一般只會利用系統作初步審核,申請人仍需通過與人事部門面試等環節。而目前,AI不可根據求職者的臨場答案追問,因此仍難取代人事部門的角色。
要防範智能歧視
另一要注意的是,僱主在為機械人設定篩選合適人才的標準時,一般以現任或離任員工的履歷及工作表現作為參考,這亦可能引起「智能」歧視的擔憂。英國有研究指出,不同的「機器學習」方法,即使是用上同一套資料,也可以演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之一,是不同演算法所採用的假設各異,而資料分析難免涉及人類的主觀判斷,例如哪個模型最佳、甚麼變量(variable)最合適。因此,正如AI應用於其他範疇時出現的問題一樣,機械人的決策,有時並非必然客觀。[21]
現時採用機械人招聘的公司不少為跨國企業,其僱員往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語言的全球人才,因此口音、表情動作等可能不盡相同。現時有關技術是否成熟到能夠準確辨別文化語言等差異,選出合適人才,令人懷疑。若機器學習「學會」淘汰「非我族類」,亦可能有違部分公司期望打造多元團隊的初衷,變相成為另一種歧視。
說到底,機器的決定,始終會受把關人影響。機械人面試官全無偏見不大可能,但不斷審核和修正演算法、多重演算、由人事經理作最終把關等,均有機會減少決策失誤。[22]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中,除了期望利用機械人提升招聘效率,提升AI技術、改善人事部門角色,以及懂得處理人與機器的職責分擔,亦是企業招賢納士、增強競爭力的關鍵。
- Rebecca Greenfield, “The Rise of the (Truly Awful) Webcam Job Interview,” Bloomberg, October 12, 2016, Laura Noonan, “Goldman Sachs to drop on-campus interviews.” Financial Times, June 24, 2016.
- Laszlo Bock, “Here's Google's Secret to Hiring the Best People,” WIRED, April 7, 2015.
- 洪寶瑩,〈用AI招聘 助企業分析挑選求職者〉,《香港經濟日報》,2017年5月30日,A09頁。
- Max Chardwell, “I’ve just secured a summer internship at Goldman Sachs. Here’s how,” eFinancialCareers, last modified 28 February 2017.
- Paul Clarke, “Nin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working at Goldman Sachs now,” eFinancialCareers, last modified March 16, 2017.
- 〈語音視像篩選人才 機械人助招聘快夾準〉,《信報》,2017年3月23日,A12頁。
- 「讓人工智能領導人民?AlphaGo戰勝棋王的啟示」。取自智經研究中心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4月9日。
- Jennifer Alsever, “How AI Is Changing Your Job Hunt,” Fortune, May 19, 2017.
- 同8。
- 同8。
- “About HireVue,” HireVue, accessed June 21, 2017.
- 12 Nathan R. Kuncel, Deniz S. Ones, David M. Klieger, “In Hiring, Algorithms Beat Instin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 2014; Nathan R. Kuncel et al., “Mechanical Versus Clinical Data Combination in Selection and Admissions Decision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8, No. 6 (2013): 1060–1072, accessed June 20, 2017, doi: 10.1037/a0034156.
- “HR Survey Executive Summary,” Harvey Nash, accessed June 22, 2017.
- “Online Identity Analysis,” Fama, accessed June 22, 2017.
- Sean Captain, “Can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ke Hiring Less Biased,” Fast Company, last modified May 18, 2016.
- “A Summary of Your Rights Under the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cessed June 22, 2017.
- “Big Data: A tool for inclusion or exclus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Jan 6, 2016, pp. 13-14; “Spokeo to Pay $800,000 to Settle FTC Charges Company Allegedly Marketed Information to Employers and Recruiters in Violation of FCRA,”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last modified June 12, 2012.
- 「調查報告:手機程式『起你底』嚴重侵犯個人資料私隱」。取自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3年8月13日。
- 根據守則,僱主應在向僱員收集個人資料前,為僱員提供一份收集個人資料聲明,藉以告知僱員該等資料的使用目的、可能獲移轉該等資料的人的類別,以及僱員查閱及改正該等資料的權利。資料來源:《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守則》,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查詢日期2017年6月22日。
- 同3。
- Harry Armstrong, "Machines That Learn In The Wild," Nesta, http://www.nesta.org.uk/sites/default/files/machines_that_learn_in_the_wild.pdf, last modified July 2015, p. 4;「讓人工智能領導人民?AlphaGo戰勝棋王的啟示」。取自智經研究中心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4月9日。
- Gideon Mann, Cathy O'Neil, “Hiring Algorithms Are Not Neutr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ecember 9, 2016.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智經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從俄烏戰爭居安思危!智慧國家如何鞏固數位基礎建設提升韌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個月過去,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中,期間也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現代戰爭的科技應用,烏克蘭又是如何透過這些新科技的應用,使俄羅斯久攻不下?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文學經典名著《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開頭寫道:「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歷史總是一再重演,當前的烏克蘭,感受一定更深。
當全世界盡可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烏克蘭史上最年輕的數位轉型部長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稱此役稱為「第一次世界網路大戰」World Cyberwar I。俄烏戰爭,從跨國IT駭客攻擊、區塊鏈促成加密貨幣捐款、到上千顆星鏈衛星系統(Starlink)突破戰地邊境,解救烏克蘭斷網危機。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力差距不小,烏克蘭如何善用新型數位科技,讓俄羅斯久攻不下?
俄烏戰爭新科技精銳盡出,其實烏克蘭花了兩年強健數位韌性
不同過往戰事,俄烏戰爭不再以槍枝火炮為唯一武器,數位科技可拿來防禦,更能反守為攻。有文章描述烏克蘭的背水一戰:「以網路為戰場,推特為大砲,全球駭客為軍隊,加密貨幣和NFT籌軍餉……企圖封殺俄國的網路、經濟、資金鏈。」
面對開戰,烏克蘭號召盟友取代單打獨鬥。
他們在網路徵召30萬跨國「IT軍團」以Telegram為基地,分享俄羅斯的伺服器位置,進行一波又一波阻斷服務攻擊(DDoS)。他們也向科技巨頭求援,用Starlink低軌衛星打造戰時緊急網路通訊基礎設施,甚至說服Google地圖停止顯示要道資訊,搜尋服務加入SOS警報功能。

另外,烏克蘭還運用加密貨幣當成人民逃亡的「救命金」,募集1億美金虛擬貨幣捐款,甚至發行「元歷史:戰爭博物館」Meta History: Museum of War主題的NFT,兼得籌款用途並借助NFT不可竄改特性,紀錄戰爭真相向數位社群散播。
烏克蘭在戰爭爆發時,看似立刻做足準備,事實上,他們過去花了兩年半時間,強健國內的數位基礎建設。
烏克蘭在戰事之前喊出2024年「手機政府」轉型目標,把各類政府服務「Uber化」。原本用來取得數位護照、登記車輛牌照的政府APP,在戰時馬上轉變用來申請急難救助資金、身份證明文件、登錄財產損失等多項緊急功能。
以烏克蘭為對象居安思危,台灣其實也在強化數位建設提升韌性
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把焦點望向台灣,Wall Street Journal點出台灣網路的脆弱性,因95%網路流量數據仰賴海底電纜接收、發送。這份報導指出,美國模擬中國侵台會優先攻擊周邊海底電纜,一旦戰事發生,極有可能有一小時的訊息真空期,讓台灣與盟軍通訊失聯。

事實上,台灣近年非常重視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像是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提出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項下規劃數位基盤建設,為邁向智慧國家奠定基礎。
以衛星系統為例,數位基盤計畫就針對低軌衛星及地面設備投入驗證,建立低軌通訊衛星產業鏈。目前台灣積極投入自主研發關鍵技術與元件,籌組兩組低軌衛星旗艦團隊,放眼目標2026年前發射2枚通訊實驗衛星。
確實,目前已經有10家台灣業者組成「低軌衛星國家隊」,先後打進SpaceX、OneWeb及Kymeta國際供應鏈,有望一年賺進9,000億元商機。當低軌道衛星部署完備,擁有自主的衛星避免對外通訊失聯問題,等於一面強化軍事防禦;另一方面加速發展太空機會財。
除了空中衛星,台灣對海底纜線建設也持續加碼。
數位基盤建設針對亞太海纜及5G雲端聯網中心,完善在地光纖通道、強化安全防護,讓台灣成為國際資通中心樞紐。過去就有媒體點出,中美貿易戰之後,國際企業加碼把海底電纜連到台灣,將此視為新一代「護國圍牆」。
像是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Google,預計2024年啟用全新海底電纜APRICOT,這條總長約12,000公里的傳輸科技,將連通台灣、日本、關島、菲律賓、印尼多國,中華電信也有參與其中。未來幾年,預計有其他海纜通向台灣,其中一條是東南亞日本二號(SJC2),採用雙點登陸方式,也就是如果海纜被斷線,還能以陸纜方式備援,有效降低單一海纜站的事故風險。
資訊攻防成未來戰事重中之重,國家網路資安防護迫在眉睫
現代戰爭除了攻擊基礎建設,還會以細膩的AI科技進行攻防,對人民進行認知作戰。俄烏戰爭就曾以「Deepfake」仿臉AI技術,假冒烏克蘭總統宣布投降,迫使烏國政府急於闢謠。過去台灣就曾有影片示範如何快速「假冒」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三兩下功夫就能散播假訊息。
資訊烏賊戰,台灣與烏克蘭的處境,如出一轍。
調查指出,台灣連續9年奪得假訊息攻擊冠軍;至於烏克蘭,則是8年來頻繁受到俄羅斯的網路攻擊。身為假訊息最大受害國,台灣如何加以反擊?
民間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動蒐集與公共事務有關的可能假訊息,啟動訊息事實查核,也加入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IFCN)依循全球共同原則執行查核工作,甚至因應台灣人口超過9成有使用LINE通訊軟體,特別讓民眾能透過LINE訊息查證官方帳號,闢謠各種假訊息。
面對防不勝防的假訊息,被動防守不如主動攻擊!國內法人單位借助文字及影音圖形AI分析技術,針對社群帳號的行為進行鑑識、溯源,分析背後不實訊息的傳播策略。甚至進一步聯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繪製「不實資訊生態傳播暨鑑識生態圖」打造不實訊息反擊體系。
從無國界組織的觀察來看,台灣新聞自由毋庸置疑,但仍有利益衝突、假新聞等問題;無國界組織認為台灣政府把脆弱的媒體生態視作國防威脅,「尤其台灣民眾對媒體信心是民主國家最低,導致民眾寧願相信假消息,也不願向專業媒體查核」。如果這情形沒有改善而遇到戰爭時,我們的新聞媒體與閱聽大眾反而是最沒有「韌性」的一環。
因為疫情關係,「超前部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詞彙,面對敵人也應該像打擊病毒一樣,平時就要鍛鍊防禦體系,尤其針對網路基礎建設,更須提前做足準備。
從俄烏戰爭鑑往知來,烏克蘭能抵擋攻擊長達三個多月,關鍵之一,就是未被摧毀的網路,對內持續通報撤退資訊;對外把第一手戰事消息帶向全世界。換言之,台灣更該從俄烏戰爭學習經驗,根據官方施政,台灣未來五年會投入最大心力,將自身蛻變成為智慧國家,綱領之一即是發展「數位基盤」網路體系,從基礎建設到資訊安全,不僅要反脆弱更要強韌性。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