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失敗的真實成功學:為什麼上一堆創業課程無法讓你發大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創業家最值錢的,正是他的失敗經驗,但在這標榜正能量的偽善時代,先不說有哪位講者敢大談自己的失敗經驗,消費者也不會願意花錢來聽這樣的課。
最近在自己臉書滑了一圈,常看到一大堆創業課程廣告,內容不外乎是某某名師指導,自稱可以幫你規劃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甚至還說這課程連馬雲都上過,就差沒做出「馬雲語錄體」來打廣告,看起來會更煞有其事。
這樣的課向來所費不貲,兩個全天的課程收你個七、八萬是常有的事,好巧不巧身邊剛好也有剛開餐廳的朋友去上,回來卻很出乎我意料地讚不絕口,把講師奉若神明,像是拿到天下第一創業武功一樣,磨刀霍霍準備大顯身手。在他拿到「秘笈」的半年後,才又輾轉得知這位朋友經營的餐廳,欠了廠商一筆海報印刷費遲遲未付。
這筆印刷費,說到底也才兩萬多塊,有錢上七、八萬的商業課程,卻對廠商的款項拖欠至今(而且廠商還是自己的朋友),很奇怪,從他把講師當神主牌在拜的樣子,不難推測出「應該」學到最棒的商業模式或行銷方法,業績應該蒸蒸日上才是,怎麼會連兩萬多塊的錢都想欠,甚至,連其他朋友去他餐廳捧場,都被他看似好客的「熱情」,強迫點了一大堆吃不完的菜——而且沒有任何折扣。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些標榜成功學的創業或商業課,到底都教些什麼東西?如果真的有用,照理說每位上完課的老闆都該飛黃騰達才是,何苦來哉像我這位朋友一樣,還得出此下策用強迫消費的方式,剝削自己朋友來換得業績?
一、幸福的企業都是相似的,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失敗
是的,正如這個邏輯,每個企業老闆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都是如數家珍,什麼誠信、狼性、人性,給他麥克風永遠都可以扯個三五小時——而且大家講的幾乎都一樣。但關鍵的原因卻很少有人會放到台面上講,比如在資金即將耗盡的一刻,突然獲得神來之筆的資金挹注。
夠敏銳的讀者應該可以發現,一個老闆的成功關鍵,從來就不是他在某時某分幹了什麼屌事,而是遭遇失敗後的東山再起。就像練柔道要先學會被摔,學打拳要先學會被打,開始創業的第一課,就要先學會被客戶欠錢,嗯,或是被騙。
創業家最值錢的,正是他的失敗經驗,但在這標榜正能量的偽善時代,先不說有哪位講者敢大談自己的失敗經驗,消費者也不會願意花錢來聽這樣的課。
二、講師本身要有創業實績
承上,只有真正經過商場淬鍊出來的創辦人或專業經理人,才能言之有物和大家分享失敗經驗(前提是他願意說你也願意聽),我始終覺得開課這種事,你總得自己先做到才有資格開課吧?就像我常在臉書看到許多廣告打很大的內容行銷課程,慘不忍睹的文案總是伴隨著寥寥無幾的讚,實在是讓人有點傻眼。
再回到創業課程來說,有部分課程講師本身其實沒什麼創業經驗,或是夠屌的經理人資歷,拿得出來的credit,常常是某某學院創辦人——當然,這公司是自己的,頭銜想怎麼取都隨便他。
呃,如果你真的願意相信只要有開公司就叫「成功創業」,那也無妨。人生嘛,開心最重要。
三、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此話出自《白銀帝國》。真正的生意,來自服務客戶的口碑行銷,肯把KPI做好,名聲自然會一傳十十傳百,客戶們閒嗑牙之間都會聊到,常常就是這麼隨口一提,就能替自己帶來更多客戶。另外,要能消化訂單,背後的產線自然要夠力,只要不拖欠廠商款項、不苛扣員工薪水,自然會有堅實的後勤部隊替自己賣命。
四、撐過去才是你的
真要說創業的真相,其實跟我們這種寫字維生的文字工作者沒啥兩樣,如果前面幾點大家有讀進去,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要先從學習失敗,只有知道什麼樣的失敗會讓自己一蹶不振,我們才苟延殘喘又死皮賴臉在市場上撐著,只有養精蓄銳等到時機出現,才有機會反敗為勝。
當然,這其中必須不斷用最小成本去測試市場反應,先前《成長駭客》就提出一個最低可行商品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概念,鼓勵大家在低成本範圍內不斷嘗試,賭的就是能坳到爆紅的那一刻。
至於我那位花了七、八萬去上課,回來卻幹盡瞎事的餐廳老闆朋友,為什麼還會願意對這樣的課程讚不絕口,其實也不難理解:這世上不會有人花了這麼多錢上課,還承認自己上了廢課——這等於是承認自己被當潘仔。
還是要跟各位新創老闆說,創業就跟打仗一樣,千萬不要為了面子硬撐,夜深人靜下摸著良心好好想上面的問題,自己的創業之路該怎麼走也不難理解了。
一個同樣盈虧自負的文字工作者給大家的肺腑之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