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要當對手還是當仇人?打與不打,中國煞費思量

要當對手還是當仇人?打與不打,中國煞費思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不打的話,中國騎虎難下;但打的話,中國也顧慮重重。

中國與印度在兩國與不丹交界上對峙近兩個月,不見平息。近日中國24小時内「六大機構」連番密集高調抨擊印度,令局勢進一步緊張。這次危機的起因是中國在西藏亞東縣的洞朗地區修建公路。這個地區位於中印不三國交界之處,由中國實控,但不丹也提出了領土主張。於是,在不丹提出反對不得要領之下,印度派兵越過印度邊界進入這個地區阻止。

中國雖然喊話了一個多月,但目前還沒有行動。對中國來説「打與不打」,煞費思量。

根據中國的説法,印度「入侵」了中國的領土,停留將近兩個月還不退走,這不但有損實際利益,更令中國面子掛不住。民族主義是中共執政合法性的基石之一,「強大」更是習近平執政的「政績」。中國媒體關注這個話題已久,外交部、國防部的高調言論比比皆是。經過七個星期的反復策動,特別是最近兩週的民族主義宣傳,「三段論」深入民心:1)「祖宗留下的國土一點不能少」;2)印度完全無理,若不「老老實實先退回去」,中國就會出兵驅逐;3)印度軍事與中國相比不堪一擊,中國可以輕而易舉取勝。

印度雜誌封面,經過《環球時報》等演繹為把中國「雞形地圖」「砍去台灣與西藏」,更令國人憤怒。民族主義的雞血打上了就不易消退。官媒調門喊得高,如果印度繼續不退兵,中國民族主義情緒興起,強勢如習近平這樣的領導人,也會面對很大的壓力。即使使用「封網」大法也未必奏效。

如果不打的話,中國騎虎難下;但打的話,中國也顧慮重重。

軍事上,中國沒有料到這次印度反應強烈,準備不足;經由青藏高原運兵與物質上前線,並不容易;一個高原反應,就令很多士兵戰鬥力大降。總之,中國無法迅速應對。相反,印度在山麓地帶,運輸較便利,之前一直在當地附近部署重兵,這次又是主動的一方,準備更充分。故中國沒有把握在小規模的邊境衝突佔據上風。更重要的是,中印缺乏互信,對雙方戰略意圖心存疑惑,一旦開戰,戰爭能否控制在邊界衝突的規模也殊無把握。歷史上有多次戰爭,都是從看起來不足道的衝突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個中風險難以估量。

一旦戰爭拖長與擴大,對雙方都是災難。即便中國這次能取勝,印度是個崛起中的人口大國,潛力巨大,又有核武器,中國不可能令印度「心服口服」,只會增加一個世仇。不打仗,中印只是對手,打仗後雙方就成仇人。這絕對是中國不願見到的。

從政局來看,中國十九大在即,北戴河會議正在進行,政壇鬥爭複雜。雖然習近平大權在握,但不到塵埃落定之際,一切還有變數。不期然的對外戰爭很容易打亂習近平的部署。如果能迅速戰勝自然能幫習近平立威,但萬一落敗或者拖入曠日持久的戰爭,那麽習近平這一兩年大刀闊斧重組軍隊架構,就會成爲衆矢之的。

從國際戰略看,中國與印度開戰,對中國通過推行「一帶一路」的全盤國家戰略極爲不利。印度本來在第三世界與西方國家輿論中都聲譽不錯,又比中國窮。在中國乃至西方左派的話語體系中,是非黑白不論,「你窮你有理」,印度已在輿論中佔有先機。何況這次的當事國不丹更是「弱國中的弱國」。印度打著為不丹領土爭議出頭的旗號,自然在國際輿論中更佔上風。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本來就是打著「和平」、「共同發展」、「命運共同體」等口號,干戈一起,這些口號「高大上」的形象就全被破壞。頓時失去了道德高地。這也是爲什麽中國最近一定要打法理戰,強調「印度是無理的一方」之故。但能否成功尚不樂觀。

國際形勢對中國也不利。中國現時面臨北韓、南海與台海三方面的壓力。一旦開打,又不能迅速結束的話。美日等國不用説都會站在印度的一方,很可能趁中國陷入戰爭一舉解決北韓。台灣也可能會趁這個機會實施「台獨」。而「疆獨」、「藏獨」也會伺機而動。對中國來説,安全風險不小。

因此,不戰而屈人之兵,希望喊狠話、軍事演習、經濟制裁等讓印度知難而退,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中國最有利。只是印度方面不會輕易退讓。

中國 印度 不丹 洞朗

在地緣政治方面,這個地區對印度的重要性遠大於對中國。亞東地區南面是俗稱「雞頸」的西里古里走廊,連接了印度「本部」與東北地區,最窄處只有22.5公里。中國只要切斷這條走廊,就能隔絕東北地區。而東北地區本身是内陸,除非印度取道孟加拉,否則無法提供支援。更重要的是,東北地區北部是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稱的藏南),南部是阿薩姆等原都屬阿洪姆王國的各邦:在歷史上,阿洪姆王國與緬甸的關係更密切,19世紀初第一次英緬戰爭後才被兼併到英印;人種與語言上,阿洪姆王國與緬甸及中國西南各民族同源。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阿薩姆分離主義活動。

印度本質上與中國一樣,是一個「民族化未完成」的國家。一方面要擔心應付各種分離主義,一方面也要通過外敵,「構建出印度民族」。比如印度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失敗,好比中國被日本侵略,是塑造民族主義的利器。莫迪(Narendra Modi)所領導的人民黨本來就是民族主義政黨,在與中國的對抗中更不可能後退。

中國爲了打「法理戰」與「輿論戰」,官方媒體出現大批文章攻擊印度:一來攻擊印度與不丹與尼泊爾的「不平等」條約,又指責印度「吞併錫金」;二來分析印度的民族矛盾與分離主義,甚至形容中國分裂印度比印度分裂中國更容易。這如同當年中國在人民日報刊文說日本「琉毬地位可以再議」一樣,都觸動對方極敏感的神經,令雙方敵意不可挽回地加深。印度掀起「抵制中貨」運動的同時,中國輿論場也討論「幫印度搞基建是否養虎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