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二)在鼓聲中開幕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二)在鼓聲中開幕
Photo Credit:洪立攝/楓香舞蹈團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開幕式在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聲中緩緩開始。2009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項目的二十四節令鼓,是象徵東南亞華人文化傳承的表演藝術,二十四節令鼓指涉24面代表二十四節氣的單皮大鼓,每個節令鼓各有各自的鼓點及肢體,意象式的呈現東南亞華人遷徙奮鬥的強健精神。

結束在拉斯考的演出後,我們簡短享用午餐,旋即開始規劃下午的戶外演出和晚上的開幕式。下午,藝術節安排各國團隊在當地聖皮耶教堂(Église Saint-Pierre-ès-Liens de Montignac)前輪流上陣,各自呈現一段約4分鐘的節目。早上各國團隊在各地的演出可說是藝術節的前線斥候,下午在聖皮耶教堂的聯合演出則是一次正式的登台亮相,將各國團隊介紹給蒙提尼亞,兩個戶外行程結合起來頗有開幕式前綴的意味。

蒙提尼亞藝術節除了9支舞蹈團隊以外,另外邀請了兩支以管樂為主的音樂團隊,正好我們下午在聖皮耶教堂的音樂規劃也是以國樂管樂器為主要編制,大夥利用演出前最後一點零碎時間相互交流。Traktorkestar成員大多來自東歐,是一支爵士銅管樂團,現據地於瑞士。他們的編制以薩克斯風及小號為旋律主體,長號、低音號和蘇沙號(sousaphone)為襯托,他們的音樂兼具爵士即興的靈活韻律,和行進樂隊般的強烈動態。

另一支管樂隊伍La Pifada則是來自巴西的南美民族管樂團,以短笛(Pifada)為主,有時也加入巴西提琴(Rabeca)烘托旋律,再佐以小軍鼓及其他小件打擊樂器。在有限的音域中,織體卻十分豐富,以簡潔的旋律素材重複發展疊置出豐富的聲響。我們互相交換彼此的樂器,企圖在摸索中勾勒音樂的圖像。作為人類文明最古老的樂器形制,管樂通常是跨文化的音樂交流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一塊,很少會見到哪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樂隊沒有管樂器,管樂器也最常見被安置在領導的位置,形制相近的樂器內涵大異其趣,這便是音樂交流中最引人入勝的況味。

Traktorkestar8
Photo Credit:洪立攝/楓香舞蹈團提供
Traktorkestar是來自東歐的銅管爵士樂團,是今年藝術節少數的受邀樂團。由於他們住宿處與台灣團隊位處同一棟,私下交流下,促成了合作演出。畫面中間操中國笛樂器的是來自臺灣的劉士瑜小姐。

我們是聖皮耶教堂匯演的倒數第三隊,由於動線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前頭的隊伍所呈現的表演,只能在等待時從他們的服裝、樂器、道具想像他們的表演。轉眼輪到我們來到聖皮耶教堂前,隱身巷弄的聖皮耶教堂或許不如歐陸許多觀光景點的大教堂來的氣派華美,但斑駁的外表和莊嚴的氣質同樣傳達出千百年承載人們信仰的使命與錘煉。參與聖皮耶教堂匯演的民眾明顯較早上多了許多,我們將晚上確定要在主舞台呈現的燈籠、團扇、水袖等道具和舞步相互組合,各自以桃花過渡、四季紅、喜洋洋的旋律搭配,以臺灣民謠作為我們在蒙提尼亞拋頭亮相的先聲,為晚上在主舞台的開幕式拉開序幕。

蒙提尼亞藝術節的主舞台就在韋澤爾河畔,與有近百年歷史的修道院(Maison de l'Amicale)相伴,隔著水岸便是聖皮耶教堂超過一世紀的身影,古老的建物對比舞台的鋼鐵架構竟有一股獨特的錯落美感。在各國團隊前往後台準備時,已有許多民眾聚集在會場外的文創市集。夏天法國夜晚來的遲,在天幕漸黑、表演開始之際已是晚間9點半。

蒙提尼亞藝術節開幕式的音樂由來自維德角(Cap Vert)的樂隊Alma Kriola et Serenata掌舵,維德角是座由十來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她的傳統音樂也如破碎地形般豐富、多元。Alma Kriola et Serenata以一首騷莎(Salsa)風格歌謠為藝術節開場,歌詞中融合了藝術節的口號「Culture aux Cœurs A Montignac」(蒙提尼亞的文化之心),在兩位女主唱富有感染力的歌聲中,各國團隊著傳統服飾、持國旗逐一上台,在接受大會主席引薦之後巡場一周,接受觀眾們的熱烈歡迎,接著開幕式在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聲中緩緩開始。

2009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項目的二十四節令鼓,是象徵東南亞華人文化傳承的表演藝術,二十四節令鼓指涉24面代表二十四節氣的單皮大鼓,每個節令鼓各有各自的鼓點及肢體。此次參訪蒙提尼亞的人人人鼓劇場和新山鼓隊,所帶來的作品在二十四節令鼓的基礎上堆疊更為豐富的戲劇成分及肢體語彙,形式上已十分接近近年風行的「擊樂劇場」。除了原本的單皮大鼓以外,更加入了馬來西亞傳統打擊樂器馬來鑼(gomg)、單皮小鼓(kompang)和組合打擊樂的聲響,以及模擬環境音的雨聲器和棧板。馬來西亞兩隻鼓隊的作品有著全藝術節最強烈的敘事成分,意象式的呈現東南亞華人遷徙奮鬥的強健精神,為藝術節打造一個生命力豐沛的盛大開場。

malaysia1
Photo Credit:洪立攝/楓香舞蹈團提供
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如今已是馬來西亞國家遺產之一,24具大鼓分別代表不同節氣,表演時有各自的節奏,在舞台上演出魄力十足。

我們的表演次序在第七隊,輪到我們上台時已將近晚間11點,從當天一早在拉斯考遺跡博物館的演出算起已過了超過12個小時,這對樂手和舞者的體力都是個沈重的負荷。蒙提尼亞藝術節主舞台的設計十分奇特,雙樂池設計讓各國隊伍可以在上一支隊伍演出時先配置好自己的樂器和音響設備,但是出入樂池區的階梯動線又需要經過主舞台,換言之,我們搬運樂器時同時要小心避開台上飛來飛去轉來轉去的舞者們。在一次舉步維艱的撤換場之後,才輪到我們的舞者走上舞台。

開幕式上我們帶來兩大段節目,分別是帶有華人傳統年節氣息的燈籠舞,及展現古典女性柔美身段的水袖及團扇舞,短短十分鐘的節目,或許是精神太過疲憊,最後一個樂音止息讓人覺得好久好久,也或許是台下觀眾的聚精會神,讓在台上的每一個細節都無比漫長。

來到蒙提尼亞短短一日,我們已完成三場演出,如此緊湊的行程即便經驗豐富的舞者也略感疲累。身處河流丘陵之間的夾縫,蒙提尼亞的街道就如韋澤爾峽谷一般窄小,而歌舞及音樂正把這些狹小的街道逐一填滿。深夜,我們駝著笨重的樂器和疲軟的身軀返回宿舍,星月如此寂靜,腳下的街道卻仍緩緩鼓動者,如台上舞者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