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子宮肌瘤大部分為良性,但這四種狀況需要進一步治療

子宮肌瘤大部分為良性,但這四種狀況需要進一步治療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

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數值,可以手術摘除。術後追蹤已經半年,子宮肌瘤未復發,目前為懷孕做好準備。

子宮肌瘤有三種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台灣子宮肌瘤發生率約為20-50%,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

吳榮良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可分為以下三種:

  1. 肌層內肌瘤:最為常見,患者通常不會感到身體不適。
  2. 黏膜下肌瘤:因靠近血管,患者幾乎都有經血量過多、月經異常、痛經、貧血等症狀。
  3. 漿膜下肌瘤:超過5公分以上,才可能壓迫腸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道症狀。

四大狀況時,子宮肌瘤需進一步治療

子宮肌瘤需要治療嗎?吳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只需追蹤即可。但若出現(1)經血量過多、(2)痛經、(3)貧血、(4)造成不孕,則應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治療、海扶刀療法、子宮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但僅2~3成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吳榮良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經血量過多、痛經等症狀,可使用口服子宮收縮藥物、止血劑及黃體素。不過黃體素每天需服用四~六顆,容易產生水腫、長痘痘、毛孔粗大、便祕等副作用。

目前已有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一天只需一顆,通常一周內經血量過多、腹痛情形便會減少,下個月痛經則會大幅改善。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一個月,持續使用一年,僅有些微的頭痛、頭暈副作用。

子宮肌瘤別怕,手術非唯一治療方式

吳榮良醫師呼籲,罹患子宮肌瘤不要害怕治療,目前治療準則以藥物治療為先,最後一步才需傳統手術治療。如今,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可有效舒緩不適症狀,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本文經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