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大部分為良性,但這四種狀況需要進一步治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
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數值,可以手術摘除。術後追蹤已經半年,子宮肌瘤未復發,目前為懷孕做好準備。
子宮肌瘤有三種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台灣子宮肌瘤發生率約為20-50%,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
吳榮良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可分為以下三種:
- 肌層內肌瘤:最為常見,患者通常不會感到身體不適。
- 黏膜下肌瘤:因靠近血管,患者幾乎都有經血量過多、月經異常、痛經、貧血等症狀。
- 漿膜下肌瘤:超過5公分以上,才可能壓迫腸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道症狀。
四大狀況時,子宮肌瘤需進一步治療
子宮肌瘤需要治療嗎?吳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只需追蹤即可。但若出現(1)經血量過多、(2)痛經、(3)貧血、(4)造成不孕,則應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治療、海扶刀療法、子宮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但僅2~3成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吳榮良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經血量過多、痛經等症狀,可使用口服子宮收縮藥物、止血劑及黃體素。不過黃體素每天需服用四~六顆,容易產生水腫、長痘痘、毛孔粗大、便祕等副作用。
目前已有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一天只需一顆,通常一周內經血量過多、腹痛情形便會減少,下個月痛經則會大幅改善。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一個月,持續使用一年,僅有些微的頭痛、頭暈副作用。
子宮肌瘤別怕,手術非唯一治療方式
吳榮良醫師呼籲,罹患子宮肌瘤不要害怕治療,目前治療準則以藥物治療為先,最後一步才需傳統手術治療。如今,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可有效舒緩不適症狀,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