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有的意麵(一):就算沒有中國來的官員,台灣也早就懂得吃鱔魚

台灣獨有的意麵(一):就算沒有中國來的官員,台灣也早就懂得吃鱔魚
Photo Credit: Guan-Hwa Huang @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有一類飲食書寫充滿了文化歧視、偏見,彷彿沒有中國來的人、官員,台灣人都不會吃喝了;但這類書寫往往充滿錯誤的歷史資料,但是作者們層層引用,久而久之錯誤的反被當成正確,反使想找回正確資料的人越來越辛苦!

文:黎時潮

意麵是台灣獨有的詞,其內涵包括兩大類、至少三種脈絡的麵食;正因其一詞多義的特質,意麵的起源來歷,自然就有許多各執一詞的說法。

焦桐在《味道福爾摩莎》中,從自己的經驗與觀察出發,在不涉及歷史資料的狀態下,仍然必須用〈福州麵〉、〈鱔魚麵〉、〈意麵〉三篇文章才把三種脈絡大致說清楚,可見其中淵源之複雜。

王浩一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紀錄》裡的〈肉臊意麵〉「意麵的故事」小節,記錄了意麵的四種起源,網羅最主流的說法。雖然此書在收集資料這方面做得不錯,加上作者文筆甚佳故事說得極好;可惜只收集無考證,使其只能當小說看,絕對不可當文獻、論據,否則會鬧笑話!

比如說書中〈鱔魚意麵〉「鱔魚的故事」有這段描述:

早在 1828 年,道光八年,宜蘭來了一位新上任的知縣老爺朱才哲,祖籍湖北。歷史上以「愛民如子,為官清廉」出名,得有「朱青天」的美譽。

後面則是說,當地自古以來就把鱔魚當害蟲,朱縣令帶來的廚師教大家吃鱔魚等等。

在宜蘭,朱才哲就像台南的鄭成功,民間傳說常常會扯到他,例如宜蘭蜜餞也說是這位帶來的工藝。

一篇故事基本上由人、事、時、地、物構成;前面鱔魚的故事,首先,人就錯了!是「朱材哲」而非「朱才哲」,就算在簡體字系統,才、材也是不同的;儘管很無稽,但拜託宜蘭觀光協會,你們的蜜餞故事網頁,至少把名字寫對啊!

其次,宜蘭設縣,是 1875、光緒元年沈葆楨奏請改制,1876 一月、光緒元年 12 月設立。1828 年沒有宜蘭知縣,只有噶瑪蘭廳通判!更何況,朱材哲 1869 年過世,就算想請他當第一任縣令,也只能找謝雅真觀落陰了。

復次,朱材哲到台灣的時間是 1843、道光 23 年。《北郭園詩鈔》〈附錄二〉是朱材哲為作者鄭用錫寫的墓誌銘,其中有: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予權噶瑪蘭廳事;取道淡北,獲識鄭君祉亭。嗣兩攝淡篆,交益篤。戊午(咸豐八年),復檄赴籌軍餉,而君已先數月歸道山矣。

說他在道光23年來任噶瑪蘭廳通判,取道淡水廳治(現在的新竹市),在此認識鄭用錫,之後他兩任淡水廳同知,和鄭相交莫逆……等等。

鄭用錫是第一位在台灣出生、成長、受教育的清朝進士。雖然陳永華的二兒子陳夢球算是與台灣相關的第一位清朝進士,但他隨鄭克塽到北京,被編入漢軍正白旗,不能算台灣人了;還有王克捷莊文進兩位進士在鄭用錫之前,但他們其實是利用制度漏洞,把戶籍掛在台灣,考秀才、舉人就不用面對激烈競爭。所以鄭用錫可以稱得上紮紮實實的「開台進士」。

不過鄭的名次很差,位列三甲109名,是那次考試的219名;可能因此沒有好缺,只能回鄉候補。1827年因幫助修築竹塹城有功,才加了同知銜,然後去北京活動,當了一陣小官。也許因為同樣官運坎坷,朱材哲和鄭用錫才會變成知己吧?

網路搜尋可找到一篇〈監利人物——清台灣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如果知道「五緣論」,大概就了解這種統戰狗屁是怎麼來的。

朱材哲是1820、嘉慶廿五年進士,排名二甲99名;那年二甲共100人,朱是當中的倒數第二(參閱《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同年翰林院收79名庶吉士,由於館選只有一、二甲共103人可以參加,錄取率接近八成,那年考上庶吉士大概不算甚麼了不起的成就吧?(見《詞林輯略》)

那篇統戰文章把朱材哲中下的成績,說成「文蓋七賢,字壓滿場」像是考上狀元的評語!更不用提文章裡滿滿的資料錯誤。

散館之後朱材哲分到戶部當六品主事,慢慢累積資歷升官到從五品郎中;之後派任廉州知府,但因廉州荒僻,他拒絕上任,從此黑掉,就被派到更偏遠的台灣當噶瑪蘭通判!這次不來恐怕會被抓起來流放,只好來了。之後歷任通判、同知、知府,1859、咸豐九年因母喪卸任返家,在台灣16年。(以上參考《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十、《同治監利縣誌》卷十)

把這些正確資料和統戰文章比較一下,會噁心想吐。

4746233778_db78da657d_b
Photo Credit: ame0399 @ Flickr CC BY-ND 2.0

回到前面朱材哲教宜蘭人吃鱔魚的故事。

首先,道光年間在宜蘭的農民大部分是漳、泉、粵東三處來的移民,以福建漳浦縣人居多。這是因為乾隆、嘉慶年間,漳浦人吳沙,帶領眾移民侵略、殺戮宜蘭原住民,才有蘭陽平原後來的屯墾開發。

萬曆年間的《漳浦縣誌》卷四〈風土志下〉,鱔魚已經被列為可以吃的物產;難道吳沙的後代會不知道鱔魚可以吃?

1685、康熙24年,第一任台灣知府蔣毓英編纂但未出版的《台灣府志》卷四〈物產〉,不但列入鱔魚,還描寫了煮鱔魚的時候,鱔魚會把腹部往上拱的掙扎樣貌;然後將近160年後的宜蘭移民不知道鱔魚可以吃?這資訊傳播的速率也太慢了吧!

台灣有一類飲食書寫充滿了文化歧視、偏見,彷彿沒有中國來的人、官員,台灣人都不會吃喝了;但這類書寫往往充滿錯誤的歷史資料,包含唐魯孫的文章都一堆錯,但是作者們層層引用,久而久之錯誤的反被當成正確,反使想找回正確資料的人越來越辛苦!

我希望飲食書寫能多一些陳玉箴曾品滄陳柔縉,少一點唐魯孫、陳夢因,這是意麵系列的原意。

台灣獨有的意麵(二):意麵起源的四種說法,哪一種才是真的?
台灣獨有的意麵(三):鱔魚、鍋燒、汕頭、鹽水四種意麵哪裡不一樣?
台灣獨有的意麵(四):傳說中記載揚州炒飯食譜的《留春草堂集》根本不存在
台灣獨有的意麵(五):意麵、伊府麵、雞蓉麵、泡麵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