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該不該開擇偶條件?又該怎麼開?

該不該開擇偶條件?又該怎麼開?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t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些你擇偶「想要」的條件,也許正是你所「沒有」的。他的存在是不是提醒你,你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呢?

最近不約而同看到了幾個討論,都在談「找對象到底要不要開條件」這回事。前幾天,PTT上一位沒戀愛過的男網友真心誠意上女版發問,附上洋洋灑灑二、三十條他心目中可以接受的戀愛對象的條件,請教鄉民們該怎麼做才能抵達終點(結婚生子)。文一貼出鄉民果然砲火猛烈,無不對那落落長的條件頗有微詞。如果真要細究,撇除一部分可能出於歧視或錯誤認知所設的要求以外,綜合起來他想找的對象其實也跟我們對戀愛的期許差不多,就是一個誠實、重視婚姻與忠誠的人。但大家還是對於把條件開得這麼細瑣,以及其中透露出的「想要一次到位,最好跳過失敗與磨合就能找到理想對象」的企圖感到不悅。

這兩天朋友海苔熊剛好也和我聊到,開條件找對象這件事,到底在戀愛中是怎麼作用的、又有沒有必要呢?以下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戀愛到底有沒有條件?當然有條件,最常聽到的,比如說至少得「看得順眼」;而要快樂,也少不了「聊得起來」這一條。除此之外,最好是能學經歷匹配、經濟條件優渥、一表人才又更好了,還要體貼一點、陽光一點、善良一點......這一想,條件就愈開愈多。但你有沒有發現?「開條件」這個行為,是非常個人中心主義的。人在開條件的時候,完全是以自我利益為出發,前提是:「自己可以不用改變就能輕鬆而快樂地談戀愛」。所有的條件,反映的必然是個人的欲望和恐懼。

比如說,很多人喜歡高富帥/白富美,背後有很大的動機是想藉由這樣的對象,間接「提昇自己的等級」。若是和明顯優秀的對象交往,一方面既可以滿足自尊/虛榮,另一方面可以附帶享受(很多時候是經濟上的)更有品質的生活,並且誤以為這種生活品質等同於戀愛的品質。想要對方溫柔體貼的人,換句話說,是自己不需要改變也不會被瞧不起(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望)。符合條件的人,由於滿足了個人欲望,所以一開始會有好像很理想、錯過可惜的錯覺,但是真正相處又是另一回事。因為「關係」不可能只建立在單一個人的需求上,你是否也能回應對方的期待,彼此的期待會不會成為壓力,都是未知數。

再說,一個人的「優點」大多存在相應的「缺點」,但是當我們勾勒美好遠景時,往往會放大其好處,選擇性忽略不好的可能。例如喜歡聰明高學歷的,就有可能遇到比較高傲、難溝通(講不過)的對象;喜歡有錢的,就有可能彼此生活條件不一,必須勉強配合,約會上有經濟壓力或者必須出席一些不習慣的場合。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隱憂:那些你「想要」的條件,也許正是你所「沒有」的。他的存在是不是提醒你,你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呢?

擇偶條件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ts
當男女擇偶開出條件的同時,是不是這些條件也是自己缺乏的特質呢。

當然,初期他對你的愛與積極,能產生一定的代償作用,讓你有種「既然他選擇我了就表示我也不錯吧」的感覺。但愛不能讓空空的存摺突然滿滿、沒讀過的書突然都塞進腦袋瓜;更不可能突然讓你拔高個20公分、漲個兩罩杯。一段時間過去,他所擁有而你沒有的「條件」,終究只屬於他。這是在交往前開出條件時,不太會注意到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那我不要那麼貪心,我只要列出我想避免的問題就好了吧!」

比如戀情的頭號殺手是出軌,為了防止被劈腿,我一定要找一個交友單純、戀愛經驗不複雜,我隨時可以掌控他行蹤的人;他必須潔身自愛,交往後自動斷乾淨各種和其他異性的可能;想吃飯只能找我(或同性),想看電影、逛街、運動、幹嘛都要報備;我還要能看他手機電腦,我可以尊重他隱私平常不去偷看,但是當我懷疑的時候,他必須雙手奉上自清,否則就是有鬼。

先別說我們要怎麼在建立深刻關係前,就要求對方遵守這些原則,這個條件本身就充斥著滿滿的、個人的不安全感問題,而個人的不安全感從來無法靠他人消弭。

只要對方完全透明,我們就能安心了嗎?不安全依戀者這種時時確認的需求,一旦放在對方身上就會變成「壓力」,如果不處理好自己的不安全感,關係就會產生衝突,情人再怎麼配合,都會疲於奔命。這樣需要對方時時妥協的關係,實在不是什麼優質關係。我們無法肯定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出軌(就算你對自己信心滿滿),研究也指出,人類就是一種有機會同時愛上兩個以上對象的物種。頂多只能歸類出一些「比較可能外遇」的特質,試圖避免罷了。況且很多時候,外遇也和兩人原本的關係滿意度和穩定度有關。只顧著找條件符合的人,而忽略深度交流的重要,多少有點捨本逐末。

我和海苔熊的閒聊進一步涉及了戀愛、進而結婚的部分,他說:「我覺得誰跟誰都嘛可以結婚,甚至各種婚姻都有可能會有辛苦跟快樂的結果。所以老實說隨便找一個人結婚,理論上應該也不會差太遠(排除極端類型)。」

是的,其實我們不論憑感覺還是憑外在條件找的人,可能和路上隨便抓一個進禮堂的成功率(未離婚)差不多,只要我們花同樣的心力去經營。這是不是說,我們挑來挑去都白挑了?而且那些擇偶條件更嚴謹的高知識分子、成功人士,離婚率反而比較高耶!

  • 《愛在心裡口難開》的經典橋段,或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一段關係的發展,最好的情況是讓你願意去了解自己,並且付出相應的努力。

關係的穩定建立在雙方有足夠的自我覺察跟溝通誠意/能力。也就是說,就算是跟喜歡的人結婚,若不去了解情緒變化真正的原因,只憑感覺討論對錯、只考慮眼前的問題,不深究情緒生成的遠因,只會讓兩人關係缺乏深度交流,重複同樣的問題和模式。這樣一來相處結果就跟「路人」配對差不多。任何一個交往前開出的「條件」,都比不上投入瞭解自己與對方的行為模式來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