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歐週報:好PM和壞PM、我懷疑「台灣」是被人用「搜尋/全部取代」成「中華台北」、【誠品之變】從村上春樹到買醬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週很瘋狂的選了21篇文章,中文佔太多數。不過有一篇在Medium上面分享好PM和壞PM的心得我覺得雖然短但是很值得一讀,所以列為推薦閱讀首選。另外上報專欄藉著討論世大運手冊上面「中華台北」的爭議來談「奧會模式」蠻不錯的。鏡週刊一連三篇分析誠品的轉變也很值得一讀。
【職場】
Good/Bad Product Manager – Rian Van Der Merwe
筆記:
好PM和壞PM
好PM:
- 持續想著團隊的開心和效率
- 專住在跟客戶溝通和傾聽
- 促進跟整個團隊收集知識和想法並蒸餾初一個有效率的產品策略
- 清楚的溝通優先順序並確保這些順序跟產品策略和公司整體目標一致
- 深入執行細節
- 精進自己能力,參與活動和研討會來貢獻社群,讀寫相關經驗和學習。
壞PM:
- 認為逼人們加班和把每件事情都綁進很緊的時間表中會加速產品開發
- 讓時程表由客戶要求加入的每一個功能來決定。
Damien Peters on how technical a product manager really needs to be
PM該多技術,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One Super Simple Way to Create More Time in Your Day
更有生產力的一個簡單小方法:列出一堆很細瑣碎todo,有空的時候就來做掉幾個。作者列出了12的點子,我推薦讀些好文章和寫下一些想法,以及有系統的快速處理你的email。
【商業】
外企紛紛撤離中國,星巴克為何逆勢而進
很有意思的思考點:
「星巴克找到了進入中國文化以及獲得中國政府青睞的一種方式:在那裡大量投資,支付比競爭者高得多的工資,讓中國工人也享受員工所有權利益。該公司還提供住房津貼和醫保福利,並不同尋常地為員工的父母提供大病保險,邀請他們參加該公司中國員工的年會。如今,星巴克中國由女高管王靜瑛運營。」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星巴克繼續在這個廣闊的國家進行更深入的投資。近期的行動包括在雲南省種植咖啡——雲南位於中國西南部,毗鄰緬甸、寮國和越南——創造了一種新型的高端阿拉比卡咖啡,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了成百上千個工作機會。
該公司還討論過與中國政府合作,最終創造一個全球性的雲南咖啡品牌,它將類似於星巴克推廣過的來自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和蘇門答臘島的咖啡。」
【誠品之變】從村上春樹到買醬油(下)
不錯的討論文章。不過我回想自己目前消費的紀錄,好像真的很久都不是買書了(買了一堆其他的東西倒是)
The Sad State of Payment Buttons – UX Planet
從灣區日報看來的
付費按鈕各自有各自的格式,全部照規定放上去很醜,所以跟廠商討論一下,客製化一下是比較好的選擇,作者還提供了售價10元的按鈕AI和EPS檔案。
很有趣。
郭台銘舞劍,志很難在川普
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
「除了這個表面因素,第一個揣測,就是郭董應該是要藉此低調推動OLED下一代技術Micro LED的技術發展佈局,特別是與關鍵客戶蘋果的技術結盟,作為重要的量產技術發展中心,也就是除了大型屏幕以外,關於VR屏幕或手機新視屏的小屏應用潛力。完善量產技術,在二到三年內讓韓國不再獨霸OLED,或許是富士康在美大規模投資的原因。」
「把平台當行銷工具,做出來的就是廣告」 看服飾大廠UNIQLO的數位行銷心法
「吳品慧不諱言,現在的零售業已經不是店面商品擺好、宣傳一做,綜效就來的年代。網路化、行動化加快了訊息的流動,零售業也必須跟得上變化的速度。可以說網路的發展確實對零售業帶來很大的衝擊。」
【國際】
連到郵局收包裹都要賄賂!台灣人妻的印度觀察:在印度走跳,鈔票是最好的身分證
真是.....厲害
【政治】
宋承恩:我懷疑「台灣」是被人用「搜尋/全部取代」成「中華台北」
的確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但我覺得有趣的是後大半段,不是搜尋取代那段。
「這是歷史的吊詭:1960年代的「正名」與當前的正名,方向正好相反;在「堅持中華民國」的想法下,正名是不加註台灣;在台灣主體意識的正名下,卻是正名為台灣。」
【生活】
主廚開餐車環島,你有錢不一定吃得到!為不同城市打造限量的在地美味
酷~真想吃
比金城武的伯朗大道更美!S型彎道、稻田一望無際...宜蘭人推薦美到不可思議10大秘境
我好像曾經在永鎮看了5個月的秘境.....
【社會】
最大垃圾接收站中國:現在拒收!
學了一課,筆記一下。
「『經濟學人』報道,在 1996 年,新疆有工廠不經意進口了 100 公噸放射性物質;1997 年,有美國商人因走私 200 公噸未分類好的垃圾入中國而被定罪;2002 年,有廣東省工人非法將電子零件廢料及有毒殘留物傾倒至河流中;去年,則有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揭露中國進口廢膠業對人和自然的嚴重影響。電影片名淪為中國網絡的『禁語』—— 也有人認為,是這套電影促成中國政府近日下的禁令。」
人愈大,愈少朋友?
從各人的經驗看來,人愈大,真的愈少能真正交心的朋友。於是人愈大,便愈清楚生死之交的罕有。」
誰說做母親意味著犧牲?
很不錯的分析評論:
「如果我們開始如實地將做母親視為美麗而麻煩的特權,將照顧孩子視為最有愛心而又自私的事,那麼也許我們能夠改變我母親使用的那種偏見言語。只有當我們停止將做母親視為一種犧牲,我們才能開始以恰當的方式談論母親。」
當年「小皇帝」已變成長不大的「巨嬰」
在中國,這個話題好像每隔一陣子就會跑出來一下
矽谷的歧視文化,滲透到你的手機?
很有意思的話題:
「人工智能(AI)公司 Integrate.ai 產品與策略副總裁 Kathryn Hume 形容,這是 AI 的時間扭曲(time warp)。「人工智能從我們稍近的過去,捕捉人類行為的趨勢,再將其投射到我們的近未來。」而這影響深遠。科學家反覆研究,發現網絡世界的一切事項,從空缺搜尋廣告向女性顯示較男性低薪的職位,到預測性執法軟件延續不同膚色的差別待遇,都是源於具有偏見的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系統。」
【科技】
網際網路已經完蛋了
Tim Berners-Lee提這個說法是沒啥問題,但打造Twitter和Medium的Ev Williams來講這個要去中心化好像有點.....
不過是個蠻值得思考的議題。
從小米成為穿戴式裝置龍頭,看小米生態鏈的長遠佈局
這個龍頭真的具有意義嗎?值得思考
解析Apple Services:蘋果的另一隻金雞母
「對於Apple硬體事業的永續經營而言,Apple Services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但它會成為Apple未來的另外一隻金雞母嗎?會的,但它不是一夜之間中的大樂透,而是過去十多年來以創新、補貼、以及周延的發展計畫慢慢養大的成果。」
非常不錯的分析,很多事情,都是事後回頭看才比較清楚,但當下是很難理解或看出潛力的。
【科學】
科學家首次成功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有意思
「但是,這項成就也是一度讓人覺得害怕和不可思議的人類基因工程肯定會重新引發倫理擔心的一個例子,有些人可能會嘗試設計具有某些特徵的嬰兒,如更高的智力或運動才能的嬰兒。」
如果你喜歡馬力歐報報,歡迎加入粉絲頁看到我的第一手分享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設計師的人生相談室:插畫家微疼 X 設計師顏伯駿:靈感怎麼找?動畫也可以用Photoshop做?不只是工具而是溝通語言!設計麻瓜也能用的Photoshop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者怎麼應用 Photoshop 來創作?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在節目中分享他們各自入行以來的甘苦,從自學修圖軟體到得心應手地使用,做出近百萬粉絲追蹤的圖文與動畫,以及讓業主很有感覺的設計提案。
收聽管道如下:
-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2ZCn2je
- Spotify | https://spoti.fi/32dSc27
- KKBOX|http://bit.ly/36PKdgZ
- Castbox| http://bit.ly/mariodrink
- Stitcher | http://bit.ly/2mmA46t
- Omny | https://omny.fm/shows/drinkwithmario/pplep06
這集節目邀請到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兩位創意人來聊聊他們使用Adobe Photoshop的心得,與他們一路堅持在創意產業的工作的動力。微疼在10多年前自己慢慢摸索PS繪圖,透過Photoshop自學從無名小站發跡,走上全職插畫家之路;顏伯駿是三頁文設計公司藝術總監,大學時期就開始接案做MV,從五月天演唱會的動畫設計開始踏入唱片產業,而後又從音樂產業拓展到許多大型活動的視覺統籌,包括多屆金曲獎、文博會、全運會、白晝之夜等。
沒有靈感的時候就睡一覺吧!(01:05)
兩位的平時的工作都是產量高、創意強度密集,讓人非常好奇他們平時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是怎麼紀錄與整理這些靈感,最後轉化成廣受歡迎的動畫作品與視覺規劃,沒想到兩人竟不約而同地在睡夢中找到答案!
微疼以白色兔子為主角創作插畫,他分享自己一開始都是從生活周遭親友的經驗,延伸發展出創作主題與角色,「但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容易被消磨殆盡,就像切蛋糕一樣,有一天會被切完。」對他來說找到更多靈感的方式之一就是走上街去,多多接觸人、觀察人。
顏伯駿則反問:「大家是不是對靈感太執著了?」他在帶領設計團隊時會透過幾種不同的路徑找到「靈感」或所謂的解法。顏伯駿認為找到靈感的前提是「先對生活有感覺」,接著按照主題分析每件事情,把累積的資料放進對應的資料夾,需要時把它們調出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內容。
相較於這樣井然有序的整理方式,微疼形容自己屬於感覺派,「找不到的時候就睡一覺,靈感就來了。」聽到這個回應,顏伯駿直呼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笑說大家以後會不會要發想題目之前,都會跑來說「老闆,我要睡一覺」!而有趣的是,微疼也分享,現在工作室裡面還真的就有放一張床!

從 0 開始的 PS 之路(09:00)
要成就好作品當然不能只是睡個覺,而是要動手將這些絕佳的靈感實現,這時候設計師和插畫家使用的工具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顏伯駿分享他除了就讀設計系因為課堂考試而學習使用Photoshop之外,早期使用PS創作的前輩像是藝術家李小鏡,以及言情小說封面繪者平凡、陳淑芳,都是促使他探索 PS 強大功能的榜樣,「我從PS 10一路到現在的Adobe CC,每年看著這個軟體,你本來想某個功能怎麼沒有,有一天突然間就蹦出來,到最後有一些讓你覺得『這是黑魔法嗎?』的功能。」顏伯駿感觸很深地說道。

微疼接觸Photoshop的路徑比較特別。大學時期因為一場車禍讓他必須長期在家休養,從未受過美術訓練但熱愛畫畫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Photoshop,「那時候無名小站很風靡,有些前輩創作者像我是馬克、彎彎都在上面做自己的圖文創作。」微疼心想自己也許也能試試看,而當年Photoshop自學的他已經進化成PS老手,從PS畫圖到影片製作,拓展出更多創作上的應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驚訝,我Youtube上的動畫影片都是在PS完成的。」

儘管有不少人推薦過他用其他軟體,但微疼始終認為Photoshop是最直觀也最好調整細節的,工作室的所有夥伴也都非常熟悉這套軟體,在溝通過程中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只要打開PS示範就能讓大家馬上理解,「我覺得PS已經不是工具,而是一個語言了。」
提案雙神器:Photoshop與Illustrator(13:31)

顏伯駿接著分析 Adobe 兩套重要的軟體:Illustrator跟Photoshop,許多學習設計的人在初初接觸繪圖軟體時,「就像戴上分類帽一樣分成Illustrator派跟Photoshop派,這兩種人是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 前者是向量繪圖軟體,像工程圖一樣非常理性;後者則接近畫畫的原理,有PS筆刷、圖層和色調等功能可搭配使用。雖然設計師們對於習慣使用的軟體各有鍾愛,但Adobe在跨軟體、跨平台的高度整合性,現在不論是PS轉AI,或是反之,都能輕鬆跨軟體操作,是他認為非常優異又親民的特點。

「我做所有的簡報一定都是從Photoshop和Illustrator開始。」顏博駿分享他與團隊在向客戶提案時會做PS mockup,讓客戶看到Logo在不同介面上的呈現,除了提供客戶意想不到的創意,更要透過圖面證明你怎麼實現它。「下一個世代,應該是人人都會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不只是設計系,而是所有的企劃、專案都會用。」
保持初衷?不!別再說那些熱血的話(28:18)

節目尾聲談到兩位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多年,除了有一路陪伴他們創作、成長的Adobe,他們持續投入的動力是什麼呢?微疼坦承他過去在演講中常用熱血的話鼓勵其他人,「可是我後來發現什麼初衷都是屁啦,」他笑說自己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別的擅長的技能,「我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這輩子我可以做好的就是這件事了。」
顏伯駿也提到自己不想再對人說「保持初衷」,設計產業裡的每個崗位都有不同的挑戰,到處都會遇到挫折,但要思考那個挫折是否有跟成就感達成平衡,「如果沒有的話,你就要換個路走。」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不斷突破難關、維持品質,如同他們多年來的累積都是最好證明了。
☞ 現在就訂閱 Adobe Photoshop,開啟你的創作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