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烏干達的日子:他們真的很窮,而給錢就能解決嗎?

我在烏干達的日子:他們真的很窮,而給錢就能解決嗎?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了這些人與事,覺得以個人的規模來說,貧窮陷阱是存在的,但如何用適當的方式拉他們一把,是個複雜的課題。

在烏干達待得越久,看著農民和農民組織在生存的邊緣掙扎循環,越相信貧窮陷阱(poverty trap)真的存在。

並不是國家發展那種龐大的的貧窮陷阱,而是我每天觀察,小至個人家戶的貧窮陷阱。為什麼非洲如此貧窮?絕不是因為非洲人沒有能力(這幾年非洲才經歷了全世界最迅速的行動網路成長),縱使很多決策表面上看來令人匪夷所思,像是明明沒什麼收入,卻花上很多錢流連酒吧,孩子生病不帶去村莊診所看醫生,卻選擇帶去看部落巫醫。相信我,如果你生存在這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生命的盡頭;孩子生病需要走好幾公里的路去村裡的診所,而且還不確定醫生在不在,你也很有可能做一樣的決定。

在這裡,我看到最渴求知識的雙眼,文化、膚色雖然不同,但我們都是人,最基本的人性仍然相通,每個人都像你我一樣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期待更好的明天。

什麼是貧窮陷阱

在19世紀工業革命以前,經濟發展曲線幾乎像海平面一樣平,地球上大多數的人是貧窮的,除非是貴族地主或權貴商人,一般平民的生活水準經過了幾千年,幾乎沒什麼改善。但是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技術的革新引領一連串資本的累積,迅速改善人民的衛生、教育、經濟等等基礎生活水平,經濟發展一飛沖天。

貧窮陷阱其實是個歷史悠久的理論,早在上世紀的50年代就有人提出。經濟學家認為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低於一定的程度,沒有足夠的資金改善現有的技術、教育、衛生、經濟等等的狀況,就會陷入貧窮陷阱的循環無法脫離,導致發展停滯,人民在貧窮線上下掙扎生存。

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本,所以無法使用品質較高的種子與肥料,導致農田產量低落,無法存錢做長遠的投資。也因為沒錢,無法送孩子上學,下一代沒有足夠的知識脫離貧窮,因為沒有錢看病,導致沒有足夠的力氣工作。貧窮陷阱強調,極端貧窮是一連串的因素環環相扣,無法只靠單一方面解決。

在貧窮陷阱的理論中,解決方法是靠外國的大量援助資金(Big Push)長時間挹注在開發中國家,協助其脫離貧窮陷阱,直到該國累積足夠的資本,經濟發展曲線才能快速上升。

這些都是貧窮陷阱的假設,但貧窮陷阱真的存在嗎?還是只存在在書本裡?

Jeffrey Sachs和Millennium Village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大概是最有名也最支持貧窮陷阱與國際援助的經濟學家。貧窮國家為什麼貧窮?薩克斯認為,赤貧的國家大多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ub-Saharan Africa,烏干達就是在這裡),這些國家的共通點是瘧疾肆虐、位於內陸對外貿易不便、缺乏自然資源和土壤貧瘠不易發展農業。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從政治、經濟到健康衛生一連串的原因導致經濟發展停頓,陷入貧窮的循環中。

該如何解決呢?就像是投資新創公司一樣,總不能只投資50%的資金,卻希望獲得100%的收益,應該透過有計劃的、全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挹注,協助該國發展,直到其脫離貧窮陷阱,能自給自足。薩克斯更認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每個已開發國家每年都應該捐GDP的0.7%給開發中國家,協助發展。

千禧年村莊(Millennium Village)是一個聯合國與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Columbia Earth Institute)合作的計劃,在10個非洲國家中選擇14個旗艦村莊,協助建設與提供這個村莊一切基礎發展所需,義務教育、安全水源、衛生診所、種子肥料和成立生產合作社等等,至少達到村民基本生活所需,讓每個人能受基本的教育、有基本的衛生健康服務。希望該村莊能在2015年達成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脫離貧窮陷阱,放手讓當地人自給自足。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問,這真的可行嗎?尤其聽過許多國外援助失敗的慘烈故事之後。

自由市場才是解決之道?

在曼哈頓島另一端紐約大學教授William Easterly則反對poverty trap的存在,也反對國際援助一味的將金錢與技術投注在開發中國家,扼殺開發中國家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他認為歷史上真正脫離貧窮的國家,都不是靠國際援助,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中國崛起是近年來最明顯不過的例子,而貧窮陷阱只是個幌子。

Easterly認為,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因為缺乏良好的政治組織、缺乏有效率的市場和誘因以及公權力不彰,自由市場才是脫離貧窮最好也最有效率的方式。如何制定有效率、良好的誘因,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投入大量金錢。

例如建造學校,推廣義務教育,但村莊裡的孩子真的需要學習這些知識嗎?有沒有誘因讓他們上學?還是學校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導致教學效果不彰,學生學習動機低落,還不如回家種田學到的知識可能還比較多。Easterly認為,我們應該做的不只是建造學校,推廣免費的義務教育,而是製造學生上學的誘因,例如協助發展當地產業,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貧窮陷阱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資本。」農民合作社的經理跟我抱怨「你也知道,玉米的利潤真的很低,只靠現有的資金,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本向農民購買玉米,也沒有足夠的錢進貨,販賣種子和肥料給農民。」

這大概是我過去這一兩個月以來,最常聽到的抱怨,每個合作社都跟我抱怨利潤太低,資本不足,無法擴大成長,而銀行的利率又太高。雖說是提供給農民的「微型貸款」,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高達25%,高得嚇人,如果沒有烏干達開發銀行或其它微型貸款機構(如FINCA)提供較低利率的貸款,這種由自由市場決定的利率高得沒人負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