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迷思:你奉行的這些「餐酒搭配教條」可能是錯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大家介紹的是在我踏上葡萄酒品飲這條路的前幾年,信以為真,越信越真的餐酒搭配「教條」,並一一為大家破解其中的迷思。
文:英倫酒哥
今天酒哥要來說說餐酒搭配的迷思。記得多年前WSET Level 2其中一堂「餐酒搭配原則」當天的講桌上除了酒以外,只擺著味精,鹽,糖等各種基本調味料,講授的內容則是這些食物中的基本味覺對葡萄酒品飲的影響。
雖然講課的內容十分有道理,但當時眼高於頂的酒哥總覺得內容似乎太簡單了些,看看某神之X漫畫裡神乎其技的餐酒搭配,這課程簡直是小兒科。於是乎接下來的這幾年,酒哥參加了大大小小的餐酒會,從網路及書籍上學習了許多餐酒搭配技巧。
然而就像蜘蛛人uncle說的:學得越多,困惑越大(大誤)。有時明明是經典的搭配,為什麼實際嘗試卻覺得糟糕透頂;有時看似莫名其妙的組合,卻讓人滿足得心曠神怡!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體驗一直困擾著我,有時似乎想出了甚麼道理解釋,但又無法自圓其說,直到我接觸了讓我豁然開朗的葡萄酒品飲心法:VinoType 。
所以此篇為大家介紹的是在我踏上葡萄酒品飲這條路的前幾年,信以為真,越信越真的餐酒搭配「教條」,並一一為大家破解其中的迷思。
傳統餐酒搭配教條
在過去品飲葡萄酒的幾年裡,最常聽而且全世界只有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的餐酒搭配心法不外乎就是下面三點:
- 葡萄酒產區的酒一定最配當地的食物
- 味道強度及顏色的統一
- 葡萄酒與餐點的輔助與連結
教條迷思一:葡萄酒產區的酒一定最配當地的食物
「由於普遍飲用葡萄酒的習慣,歐洲幾乎每個地區都有生產適合自己地型氣候的葡萄酒。在長時間的需求下,因此當地的傳統餐點的調味以及葡萄酒的釀造的風味也會互相配合。經過數百年的演進,最終成為完美的餐酒搭配。」
上面的邏輯似乎聽起來順理成章,但其實忽略了實際的狀況。早年交通運輸不如現在發達,當地所生產的葡萄酒理所當然就變成成本最低且最容易取得的搭餐飲品。加上葡萄酒對歐洲人而言就像台灣手搖茶一樣,它就是個日常飲品,當年技術也受限,因此並不像現在花費這麼多心力在調整風味以搭餐點。
那產生這個迷思的原因是甚麼呢?酒哥認為是社會心理學中的「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產生的文化連結。簡單的說,一樣東西你接觸的越久,你就會日久深情,越看越順眼。就像鏡子裡的酒哥,越看越帥(更誤)。
台灣的牛頭牌沙茶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年廣告全年無休一周七天洗腦播送,洗到大家無論是過年圍爐還是中秋烤肉,都得來一罐牛頭牌沙茶醬。即使過了二十個年頭,市面上也開始出現其他類似的產品,你最喜歡的還是牛頭牌!因為對你來說,你吃的不只是沙茶醬的味道,而是兒時的回憶。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從小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長大,Chianti紅酒與當地餐點的搭配對你而言是家鄉風味的展現。但對異鄉人來說,在缺乏情感連結的加持下,你口中的美味可能只不過是對其他人味覺的凌虐罷了。
教條迷思二:味道強度及顏色的統一
「這支澳洲Shiraz很不錯,香氣濃郁口感厚重,特別適合中秋烤肉!」
「照片裡的這盤烤海鮮看起來真好吃!如果可以再搭配個酸度高,清爽的法國Chablis或是紐西蘭Sauvignon Blanc就太棒了!」
「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口味濃烈的餐點配風味濃郁的酒,口味細緻的餐點配味道清淡的酒!」
有沒有覺得上面的文字很熟悉?但你有沒有認真想過,這些說法背後的真正原因?在不了解原由的情況下,這些似真似假的餐酒搭配教條,在現在資訊充斥的網路時代裡,大家以訛傳訛,就漸漸三人成虎地變成至高無上的餐酒搭配經典。
當然你可能會質疑:我試過上述的搭配,而且對我而言都非常棒啊。
然而如同在〈掌握「Vino Type」四大象限原則,找到專屬於你的葡萄酒風味〉一文裡酒哥不斷強調的,由於每個人天生的VinoType不同,喜歡的葡萄酒風味也會隨之改變。舉例來說,Sweet Type的人在搭配烤肉時,味道濃厚的紅酒,對他們而言只剩苦澀的丹寧跟辛辣的酒精,帶有甜份的白酒或及氣泡酒反而才有去油解膩的效果(就像汽水一樣); 反之,對Tolerant的朋友而言,大啖海鮮時,比起索然無味的清淡白酒,加州Cabernet Sauvignon紅酒,不但能強調海鮮的鮮味(對Sweet及Hypersensitive的朋友而言可能就變腥味了),柔順的丹寧及厚重的酒體還能補足海鮮缺乏油脂的口感。

因此,對你來說完美的搭配,卻可能在別人舌尖釀成一場災難。酒哥身邊有無數的朋友,當年因為相信專家的權威,他們更願意相信錯的是自己舌頭而不是搭配。最終在舌頭被霸凌無數次之後,漸漸淡出了葡萄酒的世界。總而言之,沒有甚麼搭配是絕對正確的,世界如此之大,你大可盡情的探索各式無窮無盡的餐酒組合。甜酒配牛排,紅酒配沙拉,白酒配羊排,只要你喜歡,都可以嘗試。
教條迷思三:葡萄酒與餐點的輔助與連結
「您今天選擇排餐,依據傳統餐酒搭配的準則,一支陳年的Syrah紅酒會是您佐餐最好的選擇之一。因為葡萄酒陳年帶來的鮮味及肉味、可以與牛排自身的味道產生連結;葡萄酒中馥郁的胡椒、迷迭香等香料香氣則如同灑上這辛香料一般,能成為牛排本身香氣的輔助。」
這樣的說法看似很浪漫,但實則侷限了餐酒搭配的無限可能。烤魚搭Pouilly Fume白酒、Pizza配北義的Dolcetto紅酒,當年對諸如此類餐酒搭配準則深信不疑的酒哥,也曾經在許多活動中向聽眾分享著一個又一個板上釘釘的排列組合。無庸置疑的,在搭配餐點時,葡萄酒的香氣及口感絕對會和餐點產生有趣的交互作用。
然而1+1不一定大於2,這樣的搭配方式並沒有考慮到人們天生喜好的差異。不知道多少經典的餐酒搭配,酒哥都覺得變得不好吃、不好喝;相對的,酒哥覺得驚為天人的餐酒組合,卻看見朋友眉頭深鎖,滿臉疑惑。在缺乏VinoType的指引下,對你而言完美交互作用(輔助與連結),在別人眼中可能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一昧地推薦討厭辛香料的朋友,以胡椒味見長的紅酒來搭配她們的牛排,對他們來說可能比牛排配開水還要糟糕許多。
當然,酒哥相信還是有許多侍酒師及廚師,是認真的想將最棒的餐酒搭配提供給客人,如果可以了解到消費者喜歡的口感,再提供建議上,便能準確地打中消費者的心;對於私廚而言,因追隨自己的肯定是認同自己口味的粉絲,就更不是問題了。但對於一般消費者,前提在不清楚自己喜歡的口感或VinoType時,就將專家們提供的餐酒搭配當作,那可能就得花不少錢走不少冤枉路了。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