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小數點從第七位到第八位,花了數學家九百多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耗盡畢生精力在這樣一個問題上是很愚蠢的事,但各位要記得,正因為有這些熱心追尋真理的學者,文明的光芒才得以綻放、文化才能開花。
文:部貞市郎
圓的面積為半徑平方乘以圓周率,圓周長為直徑乘以圓周率,球體體積為半徑三次方乘以4/3再乘以圓周率,但是圓周率到底是3.14?3.1416?或3.1415926?還是22/7或355/113 呢?到底什麼是圓周率?還有,圓周率是如何發現的呢?
從數學史可知,即便是古代人智未開、對數字的概念還十分粗淺的時候,人類便已經想盡各種方法,以求得從圓的直徑到圓周長等答案。不管是西方或中國的古人都認為,直徑的3倍等於圓周,後來這個觀念傳到日本,所以日本人剛開始也都一直認為,圓周長為直徑的3倍。
日本數學家很早就在推算π
後來又從中國傳來各式算法,因此自藤原時代(指894年廢止遣唐使以後的平安時代中、後期)到鐮倉時代(1185∼1333年),一般人都認為圓周率為3.16。
日本到了戰國時代、進入文化黑暗期,所有學問全都停滯荒廢,完全沒人研究數學。直到德川家康統一天下,進入和平盛世後,各家學術的學者輩出,因而在數學方面也出現了有名的關孝和大師,還有多位日本和算家。在這段期間,學者們以獨特的方式算出精密的圓周率。
寬文年間(1661∼1672年),松村義清計算圓內接的正方形周長,他同樣的加倍邊長數,依序算出圓內接的正8邊形、正16邊形、正32邊形、正64邊形的周長,最後求得215、也就是正32768 邊形的周長,大約與圓周長相等,因而發表圓周率為3.1415926……,這個發現記載於他的著作《算爼》一書中(編按:「爼」是古代擺在桌上盛放祭品的青銅製禮器)。
還有,元文年間(1736∼1740年)一位名為松永良弼的學者在其著作《方圓算經》中寫到2個級數:

由此算出高達50位數的圓周率。
此外,淡山尚綱在享保13年(1728年)於其著作《圓理發起》中,以另外2個級數算出圓周率:

並得到同樣的結果。而同時期還有位名為建部賢弘的人,也以其他的級數正確算出圓周率至小數點後的41位,此結果發表於其著書《不休綴術》中。
在微積分發達的現代,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算出圓周率,所以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但在西方數學尚未流傳至日本的江戶時代,日本和算家熱心的研究並完成精密的計算,足以證明日本民族的數學頭腦絕不亞於其他民族(編按:西元約6世紀、南北朝時候的中國數學家祖沖之,算出來的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這項紀錄保持了九百多年才被阿拉伯數學家阿卡西突破,日本學者曾以「祖率」來稱呼圓周率,至今巴黎發現宮博物館外還刻有祖沖之的姓名以表紀念)。
π的競爭,看誰算到小數點之後的位數最多
大家都知道,圓周率的符號都是以π 表示,這是用圓周這個字的希臘文 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18 世紀中葉名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在其著作《無窮分析導論》中開始使用之後,大家就跟著這樣用了。
翻開世界數學史,發現原來圓周率的起源很早就開始了,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自從希臘開始研究「圓面積問題」之後,許多學者便把圓周率視為有趣的問題而熱烈研究討論。在埃及古蹟出土的《萊因德紙草書》上記載了相當於圓周率π=3.1604的圓面積計算問題,由此可知在當時世界文化中心的埃及,認為圓周率為3.1604。
至於希臘、巴比倫以及中國、印度等地區,都以為圓周率是3,也就是認為直徑的3倍等於圓周長。之後名數學家阿基米德以圓內接正6邊形邊長與圓半徑相等的概念為基礎,依序計算出正12邊形、正24邊形、正48邊形、正96邊形的周長,同時也計算出圓外切正96邊形的周長,由於圓周長比內接正多邊形周長為長,又比外切正多邊形周長為短,因此證明出π的值比3又10/71大,比3又1/7小,因為

所以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2位為止(3.14)是正確的。現在在許多國、高中數學裡,都是採用阿基米德算出的圓周率。
後來埃及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採用與阿基米德相同的方法,計算出更多邊的內接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發表π的值為3.141552。此外在希臘、巴比倫、羅馬等地,也有許多數學家利用各種方法積極的研究這個問題,在印度6世紀初期,一位名為阿耶波多(Aryabhatta)的學者以托勒密的方法計算,發表圓周率為3.1416。
當時的學者都沒發現π的值是屬於無理數的一種「超越數」,都以為π可以有限小數或循環小數表示,想盡辦法要找出π真正的值,最後都宣告失敗。之後有位法國的數學家韋達(Vieta, 1540∼1603)計算圓內接外接正393216邊形的周長,求出π的值介於3.1415926535和3.1415926537之間,數學史上記載他的這項結果是於1559年發表的。還有一位出生於德國的數學家魯道夫(Ludolph van Ceul-en,1540年生於德國希爾德斯海姆,留學荷蘭,後成為在萊頓大學擔任教授的名數學家,由於熱衷於π 的計算,在德國甚至將圓周率稱為「魯道夫數」),傾畢生之力計算圓周率,終於得到以下結果,並公開發表: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耗盡畢生精力在這樣一個問題上是很愚蠢的事,但各位要記得,正因為有這些熱心追尋真理的學者,文明的光芒才得以綻放、文化才能開花。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