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三)沒掛上的那面旗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三)沒掛上的那面旗
Photo Credit:洪立攝/楓香舞蹈團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北巴斯克而言,這面紅白綠米字旗是「區域」(Regional)還是「國家」(National),當然不是我們這些外人可以臆測、置喙的。或許用臺灣人的玻璃心來思考,總難免把這個議題詮釋的尖銳了,但轉念想想,「給揮不給掛」或許是大會得已不得已的立場,又何嘗不是對與會團隊自主信念的一種尊重。

從宿舍到主會場的路上會經過一座橫跨韋澤爾河的小橋,橋的一頭便緊鄰著蒙提尼亞的市政中心。橋的兩側及市政中心掛著所有與會國家的旗幟,在抵達蒙提尼亞的第一天,大家都注意到了,我們掛在橋上及市政中心的旗子是代表「中華台北」的梅花旗。

這並不讓大夥意外,卻不免有點沮喪,畢竟我們前三天(7/20-7/23)在6小時車程外的阿讓通(Argenton-sur-Creuse)所舉辦的摩丘利藝術節(Festival de Folklore International "Mercuria"),還看著青天白日旗在阿讓通的街道上飄揚。2014年我們在墨西哥薩卡德加(Zacatecas)所參加的薩卡德加文化藝術節(Programa del Festival Cultural Zacatecas)及2013年在荷蘭奧多倫(Odoorn)所參加的SIVO國際民俗藝術節(Stichting Internationale Volksculturen Odoorn, SIVO)也都是以我們習慣的國旗為代表旗幟。這兩者都是超過20年歷史的大型藝術節,其中2013年的SIVO還邀請了中國團隊參加,即便如此我們也未被要求撤下國旗。

於是,第一天和領隊Mathilde確認行程之後,副團長便向領隊溝通使用國旗的權利。我們每次出國交流都會自備一到兩面國旗,若可更換,旗幟可由我們提供。最後Mathilde向大會爭取後的結果是:由於蒙提尼亞藝術節是比照大型國際賽事的範例,才會使用國際場合上較習慣使用的中華台北旗,因此不方便將市政中心及其他場地懸掛的旗子換下,但是如果臺灣隊想要在演出或藝術節其他活動時時呈現自己的國旗,大會也不會禁止。

噢,即是說給揮不給掛。藝術節大會如此也算是開了個方便門,我們也不便再要求領隊向大會爭取更多,畢竟國際情勢如此,總不好拿我們的民族大義去指導別人。我們在開閉幕等大小儀式,每一次的登台演出都拿她出來多揮幾次,在各國交流合照時各種亂入,硬是讓青天白日旗在法國多飄個幾回。這時我們突然注意到,有一支隊伍所拿的旗幟也沒有呈現在市政中心及其他場地。

市政府1
Photo Credit:洪立攝/楓香舞蹈團提供
基隆楓香舞蹈團在蒙提尼亞市政府前的演出,可以見到上頭掛著的是中華台北的奧會旗,舞團則自備了國旗在每場演出中展示。

那是一面紅色為底,綠白條紋相交的米字旗。這支隊伍看來十分年輕,隊伍裡頭大概一半都是20歲以下的青少年,無論男女都是一身純白色,以簡約的紅色及綠色點綴著他們樸實素雅的白色裝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近30公分高的帽飾,他們頂著裝飾鮮花、彩帶、鏡子的繁複頭飾,輕鬆的跳著快節奏的舞步,讓人嘖嘖稱奇。我們在藝術節的與會名單翻找著他們的圖像,他們是Maritzuli Konpainia,來自北巴斯克(Pays Basque, Franch Basque Country)。

巴斯克地區(Basque Country)位於庇里牛斯山,西班牙及法國的交界處,巴斯克人是一支歷史十分悠久的種族,遠在羅馬時代便出現在史家和文學家的筆下,文化、民俗都在歐洲文化中自成一格。巴斯克語無法被歸類在任何一支已知的語系,某些學者甚至認為巴斯克人是伊比利半島最悠久的種族。現今的巴斯克地區在16世紀時被整合進西班牙及法國,但整個巴斯克都認同這面被他們稱作「Ikurriña」的紅白綠米字旗。

這次參加蒙提尼亞藝術節的北巴斯克屬於法國領土,耐人尋味的是,從藝術節官方網站的資訊來看,蒙提尼亞藝術節把Maritzuli Konpainia歸屬在法國三支地主隊之一,但是在藝術節的節目手冊上,又是以一支獨立的隊伍呈現,在表演行程規劃上也視同其他受邀的國家,有獨立而完整的節目規劃。如同我們每一場大大小小的演出都有國旗相伴,Maritzuli Konpainia 沒有一次登台不以自己的旗幟作為總結,紅白綠色從他們身著的民俗服飾飛舞上他們熱情揮舞的米字旗,化為在蒙提尼亞的街道潺潺流過的三色虹。

我不禁好奇,只能靠自己的雙手讓自身歸屬的旗幟旋轉飄揚的我們,是否有著同一般失落又依戀的情懷,若我們搬上舞台的音樂和舞蹈是民族的靈魂,那麼旗幟便譬如我們彼此迥異的肌膚輪廓,是失去語言之後所能依賴的名字。礙於藝術節的行程安排,我們與北巴斯克並沒有太多交流的機會,但坦言之,這類嚴肅話題實在也不適合在演出間、在茶餘飯後咀嚼,至少我沒有在初次謀面的友人面前提起它的勇氣。

北巴斯克 Maritzuli Konpainia
Photo Credit:Maritzuli Konpainia
來自北巴斯克的團隊Maritzuli Konpainia也有類似的情況,巴斯克雖分別屬於西班牙、法國國境內,但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歷史以及文化的認同遠超過現代國家的分野。巴斯克在這次的藝術節中,也是一樣雖沒掛上自己的國旗,但每場表演旗幟隨身。

回國後,我向藝術節期間認識的一位法籍記者問起,巴斯克民族在法國的處境為何?他說,比起西班牙,法國與巴斯克地區住民的關係要良好多了。西班牙政府和巴斯克分離主義激進組織埃塔(ETA)駁火多年,無數傷亡積累,直到今年4月才協議停火,也才有坐下來談的空間。北巴斯克在法國,有自己的語言學校、電視頻道,在北巴斯克街道上的每個指標都有巴斯克語和法語的雙語標示,至於旗子,他說:「法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區旗(regional flag),他們當然可以選擇他們最認同的那面。」

對北巴斯克而言,這面紅白綠米字旗是「區域」(Regional)還是「國家」(National),當然不是我們這些外人可以臆測、置喙的。或許用臺灣人的玻璃心來思考,總難免把這個議題詮釋的尖銳了,但轉念想想,「給揮不給掛」或許是大會得已不得已的立場,又何嘗不是對與會團隊自主信念的一種尊重。取代在異土失能的語言,一面棋子或許輕如鴻毛,但每次揮舞的姿態都是對自身鄉愁的眷戀與頌詠,在這些符號及顏色背後蘊藏的千言萬語,我們從來無從知曉,唯一能見證的或許只有舞台上的樂舞及笑容。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