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修法為平埔族正名,等了20年的族人卻覺得像「次等原住民」

政院修法為平埔族正名,等了20年的族人卻覺得像「次等原住民」
Photo Credit:東大策略顧問有限公司@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潘經偉說受訪指出,草案將平埔族群歸類為平埔原住民,但後續的權利以及細項卻都沒有規劃好,這樣容易造成山地、平地原住民及平埔族群間的衝突及恐慌。

(中央社)
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17日說,行政院會順利通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這是落實總統的承諾,更是推動歷史正義工作重要進展,府方也期待後續在國會的審議能夠順利通過。

行政院會通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新增認定平埔族群為平埔原住民,後續將送立法院審議。

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回應指出,行政院會順利通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這是落實總統蔡英文去年向原住民族道歉時,對於尊重平埔族群自我認同的承諾,更是推動歷史正義工作的重要進展。府方也期待後續在國會的審議能夠順利通過,以回應平埔各族族人的期待。

原民會新聞稿指出:

依據現行原住民身分法規定,原住民個人身分別分為「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等2種,此次修正草案將修正第2條規定,新增「平埔原住民」身分別並規定「平埔原住民之民族權利,另以法律定之。」
原民會特別說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後,只要直系血親尊親屬在日治時期有「熟蕃」或「平埔」註記,無論相隔幾代,也不分父系還是母系,更無須改姓或傳統名字,就可以直接申請取得「平埔原住民」身分。
原民會指出,「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及「平埔原住民」均為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規定所稱的「原住民族」,如同加拿大憲法明文規定該國原住民區分為印地安人、印紐特人、梅蒂斯人。
原民會強調,現行法律內原住民族權利體系規定,都是針對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長期以來之客觀需要所設計,因此政府將依據平埔原住民在文化、語言、社會、歷史、經濟、教育、政治等層面的客觀需要,建構平埔原住民之民族權利。

林鶴明說,平埔族群是台灣原住民族的一份子,總統從就職前、到去年8月1日向原住民族道歉時,都承諾要尊重平埔族群的自我認同,讓族人的身分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地位,總統府成立的原轉會也設有3席平埔族群代表。

他指出,今年3月20日原轉會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總統指示政委林萬億辦理分區座談會,詳細蒐集平埔各族族人對《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的意見。6月30日原轉會第二次委員會議召開時,由於分區座談會已經辦理完畢、多數族人支持在《原住民身分法》中增加「平埔原住民」的類別,總統就指示,希望行政院儘快將法案送到立法院審議。

平埔族團體:增列身分別,像次等原住民

總統蔡英文去年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提出8大承諾,其中一項就是讓平埔族群得到應有的身分與權利。

不過,原轉會平埔族群東部代表、馬卡道族人潘經偉說受訪指出,草案將平埔族群歸類為平埔原住民,但後續的權利以及細項卻都沒有規劃好,這樣容易造成山地、平地原住民及平埔族群間的衝突及恐慌。

潘經偉表示,原民會都還沒搞清楚平埔族群的真實情況,在草案增列平埔族原住民前也都沒有做盤點,質疑草案只是為了回應蔡總統的承諾。

潘經偉也擔心,「可能會把我們變成一個文化原住民,而不是一個擁有實質身份的原住民。」他認為平埔族群沒有權利,現在增列就像次等原住民。


根據原民會發出的新聞稿,政務委員林萬億為徵詢平埔族群社會意見,已於5月12日至6月17日間,分別在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花蓮縣、新北市等地召開平埔座談會,與各地平埔族群代表研商討論,發言者高達6成肯定本修正草案。

但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執行長Kaisanan Ahuan受訪時,以自己實際參與的狀況指出,目前有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現在的版本,且關於平埔族群的權利實質內容,在這5場公聽會上提問時,政府都避而不答。

Kaisanan Ahuan指出,在沒有憲法保障的情況制定身分,「我們只會成為有文化,但沒有實質權利的次等原住民」。

Kaisanan Ahuan認為,在相關權利訂定時也應有日出日落條款來逐步恢復平埔族群的權利、不影響現有的原住民社會,也讓政府有時間做應對配套措施。

蘋果報導,不過原轉會平埔族代表萬淑娟則說,平埔族正名等了二十年,這是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像蓋房子需要打地基,雖然平埔族內部也批評改革未能一步到位,在憲法層次仍無選舉席次,但她理解若一下子把平埔族化入平地原住民,衝擊過大,因此未來還是要繼續努力。

什麼是「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是分佈在蘭陽平原、東北角、北海岸、臺北盆地、西部海岸平原到臺南、高雄、屏東一帶,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ingustic Family)的一支。

平埔族群的分類,各家學者甚有出入,普遍來說,大致可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tau),個族群簡單介紹可見原民會網頁

自17世紀始,平埔族就面臨族群文化認同與抗爭、消失與保存的危機。有關平埔族群的人口統計,最早見於荷蘭時代的戶口調查表,當時的總數大約在4-6萬之間。

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在行政上繼承了清末民間社會及官方政治經濟體系的人群分類──漢人、熟番與生番,並基於熟番「百年前即漢化」,且大多居住在普通行政區的事實,而讓熟番與漢人一起編入地方基層行政空間,適用普通行政法,成為所謂的「帝國臣民」。

1905年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後,台灣總督府對平埔族群的家戶人數、聚落分佈等實況有了具體瞭解,下表即為當時普通行政區的熟番人數與分布狀況:

螢幕快照_2017-08-18_下午2_10_04
資料來源: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頁2-25|Photo Credit:原民會

以上數據,不但讓可以掌握了二十世紀初的平埔族群人口數,也展現其的空間分佈特性。經過百年的漢人入殖,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仍維持普遍的自覺與集體認同;苗栗的後壠社群,勢力還很明確。中部的平埔族群,集中在埔里;南部的平埔族群,今台南、高雄部份顯然結集在近山地區;屏東平原,則是分佈最為均勻的地區。花、東做為後山吸納平埔族群人口的地區,顯然保留不少元氣。

也因此,臉書粉絲頁「漂浪島嶼--munch」表示,台灣區分「山地」「平地」原住民,是依照清代「生番」「熟番」,日治時期「高砂族」「平埔族」的分類,其實有著「征服」「治理」「教化」的意涵。

他認為現今原住民法依循這個觀念,以1945年國府來台為分界,當時戶籍在山地鄉為「山地原住民」,戶籍在平地鄉鎮為「平地原住民」,分出不同治理、選舉、福利、教育等模式。 平埔原本在分類中,應歸於「平地原住民」,但是因為漢化、土地消失、族群失散等原因,一直「不被承認」

對於原住民族,應該只有泰雅、賽夏、阿美等16族的「族群」之別,而不該區分「山地」「平地」,所有權利、權益,應該各族一視同仁。

平埔正名就是回歸原住民族,承認各族紛立的歷史圖譜和分類是基於文化、語言等的族群差異,,一一承認凱達格蘭、噶瑪蘭、道卡斯、巴宰、西拉雅族、馬卡道族等10多族。而非在族群之上,還冠上「高山」、「平地」,甚至現今還多加一個「平埔」。因此,平埔正名要,應該是如2002年確認噶瑪蘭為原住民族群,一一恢復西拉雅族、馬卡道族等各族身份,回歸台灣原住民的歷史真貌才對。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