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這本「青蛙Pepe」童書 令他失去中學副校長一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本由青蛙和蜈蚣擔任主角的童話書,為何被指宣揚「另類右派」訊息?
美國近年崛起的「另類右派」(alt-right),擅長以網絡文化包裝極右、排外思想,更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特朗普的親信班農(Steve Bannon)更曾任極右新聞網Breitbart執行主席,該網被視為另類右派的大本營。
特朗普當選,不少另類右派都認為是他們「當家作主」的跡象。與此同時,不少人開始意識到另類右派透過戲謔及「無厘頭」的meme來宣揚排外、歧視訊息,令極右思潮逐漸變成主流。
近日一本童書使用另類右翼的符號,引起爭議,其作者侯沙(Eric Hauser)更因此失去中學助理校長一職。來自達拉斯的侯沙自行出版這本書,題為《Pepe和Pede的歷險》(The Adventures of Pepe and Pede),主角正是因為被另類右派挪用的卡通人物「青蛙Pepe」。
Pepe的原作者曾因為不滿這個角色被另類右派挪用,希望「重奪」筆下人物的詮釋權,後來卻在漫畫Pepe「殺死」,不久後又宣布要令他「復活」,發起眾籌推出新的Pepe漫畫。

候沙在接受《達拉斯晨報》訪問時表示,他的書主題是「誠實、合作和友情」,不同意把使用Pepe貼上另類右派的標籤。他更指將Pepe跟極右、白人至上主義拉上關係,是嘗試「令保守派消音」。
不過《Pepe和Pede的歷險》受爭議的地方,不單因為以Pepe作為主角,而是有更多另類右派、特朗普支持者所使用的符號。例如另一主角Pede是一條蜈蚣,而「pede」(蜈蚣英文「centipede」的簡稱)正是網上特朗普支持者的自稱。
假如你認為這是巧合,以下還有更多跡象顯示,侯沙是有意使用相關符號宣傳另類右翼的觀點。他在書中寫明「獻及我的同胞蜈蚣,也許我們不會厭倦勝出」(to my fellow centipedes. May we never tire of winning),除了「蜈蚣」這個稱謂外,「厭倦勝出」源自特朗普在共和黨初選期間的一次發言。
書中其他另類右派常用符號,包括「Kek懸崖」中的「Kek」以及侯沙形容Pepe和Pede是「敏捷的伙伴」(nimble companions)——「敏捷的探索者」(nimble navigators)即蜈蚣,同樣是特朗普支持者的自稱。
故事關於「華盛頓農莊」,Pepe及Pede對於農莊經歷8年壓迫後,終於有新主人而感到高興,然而Pede說歹角「Alkah」——一隻有鬍鬚的鱷魚——及他的手下「正奪取我們的土地」。「Alkah」跟伊斯蘭教的神阿拉(Allah)只有一字之差,其手下都是粉紅色但穿黑長袍的生物——看來就像穿罩袍(burqas)一樣。

雖然侯沙堅稱Alkah這個角色來自他女兒的噩夢,但跟伊斯蘭教相關不像是巧合,而是有意為之。《Motherboard》記者聯絡了負責此書繪圖的畫家Nina Khalova,她提供的文件顯示,侯沙表明希望Alkah有濃密鬍鬚,甚至希望他身穿白色長袍。至於那些助手的造型,侯沙提供的參考漫畫正是在畫一些穿罩袍的女性。
這本童書出版後,被批評散播恐伊斯蘭教的訊息,但在爭議聲中,獨立出版商Post Hill Press為此書推出硬皮版本。這家出版社不但曾出版一本關於「特朗兔」的書,還有《進他X的牢︰希拉莉醜聞的成人填色冊》——相信標題已經很清楚。

侯沙本來是洛迪古斯中學(Rodriguez Middle School)的助理校長,《Pepe和Pede的歷險》出版後幾日,校長告訴全校員工侯沙出版了第一本書,當時這個題目已經引起最少一名老師注意。該校的劇場老師維特斯(Chad Withers)擔心此書是針對兒童的另類右翼宣傳品,於是希望讀完再下判斷。
讀完後,維特斯認為這書「卑鄙、種族歧視及排外」,又指未見過有任何東西像這書一樣明顯針對兒童來宣傳。他強調,重點在於這本書反對接納他人的訊息,即使改掉主角名字、把所有跟另類右翼相關的符號刪除,仍然不能接受。
在爭議聲中,侯沙離開洛迪古斯中學,在宣布這個消息時,侯沙說︰「基於圍繞這本書的爭議,我認為最好是我不再擔任中學的助理校長。」該校校區的新聞稿指,會重新安排侯沙的位置,未決定其新角色,但不會是校園管理或教育職位。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 An assistant principal wrote a children’s book about alt-right mascot Pepe the frog. It cost him his job. (The Washington Post)
- A Texas Assistant Principal Wrote an Alt-Right Children's Book (Motherboard)
- Texas vice principal removed for writing children's book with supremacist symbol (Chicago Tribune)
- Denton Assistant Principal Defends His Children's Book Starring Divisive Trump Mascot Pepe the Frog (Dallas Observer)
- Texas school official removed over book’s supremacist symbol (Associated Press)
- Decoding the Language of Trump Supporters (ATTN:)
- Eric Hauser to leave Rodriguez Middle School (Denton ISD)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