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世大運反年改的長輩,反思「孝親費」的意義

從世大運反年改的長輩,反思「孝親費」的意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孝順」的確是美德,但前提是要讓人願意由心而發去尊重自己,不是你拿來親情勒索的工具。

上週六反年改的「長輩」,集結起來圍城世大運開幕典禮,搞得各國選手無法進場,讓家醜外揚滿天下,在我自己的臉書牆上簡直撻伐一片。說實話,爭取自己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許多眼裡只有「金錢」的長輩眼中,卻往往為了眼前立即可得的利益,而無法顧及到更多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機會成本」。

咱們就先從「機會成本」的定義說起吧。

在經濟學的解釋裡,「機會成本」是所放棄事物中的最大代價。譬如你有兩份工作可以選擇,A工作年薪100萬,B工作年薪150萬,你選了B工作,那B工作的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掉的A工作年薪100萬;然而,這僅是以金錢考量來看,如果A工作今天是新創公司,有很大的機會在市場殺出一條血路,獲得一本萬利的升遷之路,而B公司卻是大到不能倒的市場龍頭,疊床架屋的官僚結構早已讓每個位子都佔滿老人,想往上爬你就只能慢慢等,這時選擇B公司的機會成本,就變成「年薪100萬加上揚名利萬的機會」。

是的,很多「機會成本」不能僅用金錢考量,如果你只能從金錢角度出發去思考每一件事,那正說明你的眼界狹隘,無法用宏觀大局的眼光做判斷。

而這次反年改的長輩們,幹的正是這樣的蠢事。為了自身的金錢利益,正放棄掉「社會觀感」、「國家形象」這些無法用金錢量化的機會成本,或許這在他們的考量中這件事可以搏個機會,反正集結動員一下,也不搞暴力沒人流血,有那麼嚴重嗎?

事實上,我們在做決策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正是由他人來替我們決定的,而且必須向未來看。如果僅從自己角度去判斷機會成本,也正落入前面所說眼界狹隘的問題。縱觀來看,不光是這次的反年改事件,許多長輩在生活裡的言行,其實都犯了類似的錯誤,「孝親費」正是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

長輩跟晚輩拿的每一分錢,都在減少下一代往上爬的動力

是的,孝親費是華人一項很有爭議的傳統,在「孝順」的大帽子底下,也許我們的長輩年輕時也這樣被要求,往往無法理智思考照單全收,很像是軍中學長學弟制的陋習傳承,既然自己也曾經這樣被要求,那就如法炮製,照表copy給下一代就是了,反正多點養老津貼也不是什麼壞事。

然而,哪怕這傳統價值觀是如何根深柢固,也不論你是不是對小標題這一串字感到刺眼,這都是鐵一般的事實。人是英雄錢是膽,一塊錢拿去付孝親費,就是無法拿去投資、進修、創業,甚至是教育下一代的基金。

這也連帶可以解釋為什麼父母聽到兒女要創業,第一個念頭總是起身反對,因為創業意味著有失敗的可能,而投注的創業資本,也連帶壓縮到自己的養老津貼,要是失敗血本無歸,說不準自己還要自掏腰包替兒女擦屁股,怎麼想都不划算。是的,穩定的養老津貼,正是這群眼前只有利益的長輩,念茲在茲心裡懸念的人生大事,就算他們已經不愁吃穿了。

諷刺的是,一旦兒女有所成就,多數的父母卻又翻轉立場改口:「你看,我早就知道他會有出息,當初我就是這樣支持他……(後面省略500字)」。真的沒虎爛你,很多長輩就是這樣在邀功,也不知有多少願意跨出舒適圈起身創業的上班族,就為了得到長輩一句話的認同,把自己搞得心力憔悴。

不知道這些長輩是不是能夠明白,如此在金錢上的錙銖必較,常常搞得每天打拚生活的晚輩心力疲累,沒有人想背負「不孝」的包袱,但孝順的包袱又如此沉重,讓人夾在工作壓力與親情相處痛苦之中,過年過節又得費神思考讓長輩開心,心中充滿逃避的念頭。

也難怪曾有朋友告訴我:「親情之間的許多問題,其實就是錢賺不夠多而已」。這麼如雷貫耳的一句話,正說明「親情失衡」就是孝親費的最大機會成本。

該怎麼避免成為這樣的長輩?

1. 自己的養老金自己負責

沒有人有替你養老的義務,自己的養老金請自己賺飽,甚至下一代開口跟你要錢,你也沒有花錢挺他創業、養小孩,甚至把錢留給下一代的義務,有機會我們再換個角度來聊聊這些死要錢的晚輩。

2. 尊重是靠自己爭取的

軍中有句名言可以同樣套用在這情境「階級是國家給的,尊重卻是要靠自己爭取的」,或許晚輩無法擺脫跟你的血緣關係,但在你發現他對自己不夠尊重的同時,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值得尊敬,而不是玻璃心碎裂就拼命拿年紀、孝順、敬老尊賢這些話替自己開脫。

「孝順」的確是美德,但前提是要讓人願意由心而發去尊重自己,不是你拿來親情勒索的工具。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