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後記)沒有誰能代表任何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做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臺灣也算是承蒙天眷,無論身處何種藝術領域,傳統文化永遠是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寶庫,但卻未必所有的創作者在取材傳統時都能對原本的傳統內涵有所體會與尊重,帶走了掌聲,卻把爭議和誤會留在台上。
離開蒙提尼亞之後,我們在巴黎稍作停留,準備返國。當晚在飯店裡頭,我瞧見團內的舞蹈老師們圍著手機討論,舞團把這次出訪法國的演出照片放在粉絲專頁上,其中一支以原住民文化為創作題材的作品遭到原住民朋友的抗議。
這些指責多半是聚焦在服裝上不夠正統,進而質疑這支作品的創作道德。這次的服裝確實經過舞團的改裝潤飾,舞蹈設計也經過編創,在內容上雖不能說毫無所本,但也確實並非傳統原貌,而這正是許多原住民朋友無法認同的。而在國際藝術節如此的場合,以來自臺灣的身份出席,呈現的表演卻不完全正統(無論就表演者身份或作品內容而言),對原住民朋友而言更是個重大的瑕疵,甚至於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
舞團負責人由於正在美國演出,遲至回國之後才發佈道歉聲明,也隨之撤下所有涉及原住民文化題材的演出照片,紛爭才算告一段落。
或許在創作者或表演者而言,改編是將傳統藝術舞台化及藝術化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創作者得以縱逞奇才,賦予作品靈魂之處。因此,當這樣的衝突發生時,對於編舞及舞者確實都感到挫折且失落。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當選擇傳統文化作為題材的同時,創作者也必須要有尊重傳統的道德意識,此意即創作者對於傳統文化是否有足夠的認識與理解,這一點無疑是可受公評之處。
我自己是跟著舞團上台的表演者,由我來寫這篇文章難免有為人護短之嫌,儘管如此,我仍期待是否能藉這次的紛爭,梳理出我所處的團隊或是其他創作者,在面臨類似課題時能用以檢驗自己的論述。衝突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就算不為人樂見,但如何從爭議論戰中,自省及領略,則是溝通的意義所在。

代表臺灣?展現臺灣?詮釋臺灣?
我們可以簡單地提出一個問題:
我們這支舞蹈,(XX)了臺灣多元的文化景觀及人文精神。
(A)代表(B)展現(C)詮釋
你會想在框框裡填入什麼詞?
這裡看起來很像是在打嘴皮,某種顧左右而言他的文字遊戲,然而不同的用字遣詞其實宣達了不同的創作立場,同時有相應不同的道德標準。其中,最常被使用,卻也得面對最沉重的檢視標準的,是(A)聲稱代表臺灣,便需要接受臺灣所有族群閱聽人的檢視。事實上,若真心認同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環境,便應體認沒有一個族群(種族的、地緣的、年齡的)可以聲稱自己代表臺灣,而要在一齣作品或是一場演出便要呈現各種臺灣文化的風貌,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
(B)展現臺灣,相較之下便是一種較為柔軟的論述。創作者是否保持足夠的客觀立場、對所展現的對象是否有足夠的理解、在轉述的過程中是否保持文化原有的景觀與精神,這些仍是創作者不可迴避的課題。(C)詮釋一詞則有較為積極的創作意識,明確指涉創作行為所帶來的變動,同時讓作品較明確地從傳統文化本身獨立出來,創作者需要面對的質疑是,創作者具備何種合理性去「選擇」詮釋對象,又,所詮釋的文化族群是否可以接受自己「被詮釋」。
不管創作者採用什麼樣的論述路線,都必須做好合理性被質疑的準備。微妙的是,能為創作者定義創作立場的,有時並非創作者或表演者,而是廣大的閱聽群眾。換言之,在某些表演場合(譬如:國際藝術節),創作者可能認為自己所持的立場是B或C,但觀眾卻覺得創作者企圖扮演A的角色,進而以A的高度去要求或質疑創作者。這對創作人而言當然是一種壓力,卻也是不可迴避之重,畢竟作品要被觀看才有意義,創作的最後一塊拼圖始終握在觀眾手中。而觀眾加諸的期待與要求是一回事,創作者是否對自己的創作行為有足夠的自省,就又是另一回事。創作者應當對自己站在何等的創作立場,有足夠並負責的認知,再來也才能談作品該怎麼被執行、被處理。
無論是何者,「幫助他們推廣文化」都是最糟糕的解釋。
通常遇到類似這樣的衝突,就會有這種辯解,意即將自己所引發的爭議解釋為幫助他者「推廣文化」。不管我再怎麼相信,講出這句話的人出發點不是惡意,但這句話仍然十分糟糕。
創作可以天馬行空、無中生有,創作者可以是作品的主宰、呼風喚雨,而作品當然要接受質疑,創作者卻未必需要回應,更重要的,創作者只需要面對觀眾,只要內部論述能交待的過去,沒有什麼不能搬上舞台。但牽扯上「推廣文化」,許多事物就變得嚴肅的多,推廣文化說來簡單,但說的人往往忽略背後複雜的研究基礎與學術道德。
無論目的與形式為何,要以推廣者自居,首先得先對手上的文化素材,無論形式或內容都得有正確且詳盡的理解,你花了多少時間作資料考據?多少功夫在田野調查?你是否在創作及展演時,請益過部落耆老或是已有學術成就的研究者?「推廣」之後所獲得的實質或非實質利益有多少能回饋給原民社群?這些都是許多人把「推廣文化」這個詞當成號召時沒有考慮過的。
再者,會以「推廣文化」自居,很大一部份是建立在對少數族裔文化的弱勢想像,而這種想像所建立的少數族裔樣貌大多是平面且單一的,是對少數族裔的他者化【1】,不知不覺中往往蘊含許多對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而這背後的情愫,則與漢本位的文化霸權脫不了關係:因為你是弱勢族群,所以我「幫」你編一齣作品,「讓你也」進來臺灣文化的脈絡裡頭。說的尖銳點,這不過是包裝成善意的傲慢,是身處強勢文化而不自覺的任性。文化推廣絕非兒戲,背後所需要的是紮實的學術基礎,與對文化內涵的深刻體會,文化才可能正確的被轉述、被傳播,「推廣文化」這個招牌哪有這麼好揹。

讓討論回歸作品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