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當事人的處分:「林奕含案」陳國星不起訴的5點理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作家林奕含疑遭補教名師陳星(本名陳國星)誘姦案,台南地檢署經過113天偵察,今天宣布「不起訴」處分,檢方公布原因如下。
(中央社)
台南地檢署偵辦女作家林奕含輕生相關案件,經過113天偵察,今(22)日上午10點召開記者會,宣布對遭到民眾告發的補教老師陳星處以「不起訴」處分。
林奕含在今年4月27日自殺身亡,雙親透過友人發表聲明,指女兒曾遭一名補教名師性侵,多年走不出陰影,之後引發社會輿論討論。台南地檢署婦幼專組分析當事人聲明資料及蒐集相關媒體報導,並接獲民眾告發後,5月1日分案指派檢察官偵辦,今天宣布偵結。
南檢傳訊本名陳國星的補教界老師到案說明,並搜索他位在台北住家;後來陸續傳訊林奕含的雙親、同學,以及治療過林奕含的醫師等人協助調查。
台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陳建弘表示,因為沒有具體的犯罪事證,經調查後也沒有其他被害人提出告訴或告發,因此處以不起訴處分。
檢察官調閱了林奕含於98年底、99年初完成之「初戀」、「死情書」等小說作品、陳國星行動電話、雙方通聯紀錄、以及林奕含於痞客邦等部落格及臉書發表的文字紀錄、與友人之LINE的訊息紀錄、訪談紀錄、手札等等,作為分析比對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根據台南地檢署「偵辦陳O星妨害性自主等案件結案」新聞稿,陳國星不被起訴的原因重點如下:
1. 當事人已故無從對證,只能就既有證據調查:
由於南檢無法取得林奕含以被害人身分的筆錄陳述,於林女父母與陳星對有無妨害性自主等犯行,只能各執一詞,相關事實只能仰賴其他客觀的直接、間接證據存在,才能明確評斷認定。
2. 根據通聯紀錄,陳國星並無犯下與「 未滿14歲或16歲之女子為性交行為等罪嫌」:
南檢核對雙方通聯紀錄的時間,指出陳國星與林奕含認識時,林早已逾16歲,因此罪嫌不成立。
3. 陳國星為林奕含補習班老師,不構成「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交」罪嫌:
南檢認為陳國星既非林奕含就讀學校之老師,對成績並無何評等之職權,僅是其補習班老師, 對林奕含在校成績乃至於其後參與大學學測,無任何決定權柄,難認定有何利用權勢之可能。
4. 根據小說、友人證詞,兩人交往不構成「強制性交」罪嫌:
南檢調閱林奕含生前作品,發現林奕含98年完成的小說「初戀」的電子檔,應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小說原始架構版本,不過原版小說裡「並未見有描述任何強制之情節」,而且文中對性交行為之描摹,南檢認為「係以雙方合意交往乃至於合意性交之觀點書寫」,並沒有類似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品中強制性交的情節,檢方認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內容描述情節是否屬實,還需要斟酌。
另外,根據林奕含國中、高中與補習班好友的證詞,表示林奕含曾以男友身分介紹陳國星給朋友認識,當時雙方互動親密,林曾說她真的很喜歡被告陳國星,也從來沒有跟該友人說過她遭性侵害,也曾於不同時間告知有人與陳國星交往一事,因此認為陳國星所指,二人之間並無強制性交等語,並非全然無稽。
5. 病歷紀錄中,不見兩人來往有違女方「自主意願」:
檢方調閱病歷紀錄,林奕含收住於精神部病房期間,並未提及有遭性侵害之相關內容,又依據其歷次心理諮商紀錄,雖紀錄上顯示其曾提及「被強迫」及「誘姦」等詞語,然心理諮商紀錄另顯示林奕含亦曾表明認為那一段經驗「就是一場戀愛」等語,難以認定發生性行為時是否確有違背林奕含之性自主意願,因此難據此對被告繩以強制性交之罪名。
綜合陳述,檢方認定陳國星部分犯行,是告發人「主觀臆測之指述」,查無其他客觀積極證據可資佐證,因此以無罪推定原則,認定其罪嫌不足,為不起訴處分。
檢方也指出,林奕含家屬偵訊時「表明不願提出告訴」,該案沒有其他被害人。因林奕含家屬沒有提告,依法沒有再議權,台南地檢署將依職權送台南高分院檢察署再議。
針對處分結果,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表示,這個結局並不意外。李茂生指出,對刑訴有點皮毛知識的人都早就猜到這個結局,李茂生認為,勉強動用司法資源,為的只是平息眾怒,最後南檢的說明才會是重點,問題是民眾會去詳看幾個小時的公開說明嗎?
李茂生說,民眾看到結論就開始起乩,這樣一來,發不發動偵查還不是一樣,他也感嘆檢察官「很難做」。
相關報導: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