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慣老闆通病:離職率居高不下,因為你分不清這三種成員定位

慣老闆通病:離職率居高不下,因為你分不清這三種成員定位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知道,爛泥扶不上牆的員工是他自己的選擇,但識人不明,或是心存僥倖想凹人的業主,那錯可就是在老闆自己身上。

說到白手起家的新創團隊,除了錙銖必較的資金,幾乎每個創辦人、股東、CEO都會同意,「人才」會是另一個影響公司大局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也正因為人才的重要性,許多老闆總大嘆口氣高呼「千里馬難尋」,但換到員工的角度,「伯樂難尋」卻變成了每個上班族私底下最愛幹譙老闆的一句話。

好吧,先假設這麼多的伯樂跟千里馬都同時存在,哪怕通通都是自以為也行,團隊整體的合作關係,其實可以大致區分成以下三種。而這三種類型各有各的利害考量,只要雙方的想法不同,暗幹在心裡是很常見的事,隨時把對方fire掉都有可能發生。

一、員工

人力市場上最常見的勞資關係,這群人奉行「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信條,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CEO之所以拿高薪,是因為他扛了公司決策成敗的整體責任;而高階主管之所以可以整天喝咖啡、上網,不用幹啥事就可以坐領其他人好幾倍的薪水,正是因為主管必須要成為底下這群人力拼向上的榜樣,激勵的buff效果大於實質貢獻。

其實不難理解,大多數的人始終都是「員工腦」,喜歡用「努力程度」來衡量自己該拿多少錢,而不是用「創造價值」來估算自己可以分多少獎金,會有上述的思路都是可以想像的。

給發薪水的人:通常這樣的人稱之為「人力」而不是「人才」,但公司總有些雜事或例行公事要有人做,這樣的人就是首選。當然,只要有錢,也隨時可以從市場上找到替代品。

給領薪水的人:立志奉行「領多少錢做多少事」沒什麼不對,但這樣的工作態度不適合長期發展,除非你只是混口飯吃而另有其他打算,正所謂「不圖小利,必有大謀」,那我佩服你,希望你真的是這樣的想法。

二、合作外包

勞務外包就屬於這種,公司有個專案要執行,但底下員工搞不定,又沒必要特別為了這件事另外請人,這時找外包就是個不錯選擇。要記得,找外包這件事,不管你是拿錢還是給錢的,雙方照理說地位相等,是屬於老闆與老闆之間的談判,除非公司是大到不能倒的業界龍頭,或是全世界就只有你會的稀缺技術,那要擺姿態耍個大牌,我想也沒人會有意見。

給雙方:流程就跟談生意一樣,雙方做什麼事、總金額多少錢、最後驗收的KPI都談好,要多做事就是再加錢,大家在商言商,事情總是比較好處理。當然,如果是合作很久的伙伴,看在交情上偶一為之被凹一下也無妨,自己底限抓好就行。

三、伙伴

最好凹……啊不是,我是指最可靠的團隊成員就屬於這種了,你們可能同時拿錢出來開了這家公司,可以不計薪水及健康成本去突破團隊極限,只有真正的伙伴,可以把責任攬在身上去力圖公司發展,一次又一次讓團隊向上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老闆會用入股的方式找人入夥,或是在尾牙大會上把公司願景、企業文化講得口沫橫飛,要嘛利誘,要嘛洗腦,他們也明白「伙伴」才是最可靠的團隊成員。

給老闆:伙伴很好用,但千萬不要剛愎自用真的把他當小弟使喚,再怎麼說你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福禍與共,基本尊重也是要有。除此之外,我也知道伙伴難尋,在開口找人入股之前,請不要有找傻逼金主的騙錢心態,最好的情況,應該是確定公司業務蓬勃發展,讓人真心想加入才是。

給身為伙伴的你:頭都洗了,還有什麼好囉嗦的,就認命的幹吧。

多數老闆的通病

有了上面這三種分類,不管你是稱呼是哪種,業主、老闆、合夥人,反正只要是把錢給出去,你都得清楚這個領錢的人是屬於哪一種。台灣老闆的常見通病,就是把來打工混口飯吃的員工,用「伙伴」的要求在對待,再不然就明明是外包廠商,卻老希望他一起參與公司營運,最好也能夠一起跟著開會,變成自己體系下的「員工」。

要知道,爛泥扶不上牆的員工是他自己的選擇,但識人不明,或是心存僥倖想凹人的業主,那錯可就是在老闆自己身上。

曾經看過朋友的設計公司,在接受業主的加價驗收之後,之後又沒來由的被要求一大堆鳥事,而且通通沒寫在合約裡。換言之,業主雖然有多付錢,「給你錢,趕快做」的心態是很霸氣沒錯,但這錢實在是給不到位,事情做起來只有滿肚子幹。

但偏偏,要成為業主或老闆眼中最靠譜的對象,又得適時的被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果領別人錢,做出來的效果應該超出對方預期

我指的不是努力程度或投注的成本,而是能帶給對方的「價值」或「利益」。其實換位思考我們就可以輕易理解,什麼樣的人會讓我們想拉攏成為伙伴?還不就那些能讓自己團隊效益最大化的人,奉行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員工」,絕對不會是候選人之一。

說白點,這事兒還頗有點上下交相賊的意味。不論你今天是真心替老闆或業主的公司著想,或是像歐陽修的〈縱囚論〉那句「是下賊上之心也」去揣摩對方的想法,都該在合作初期,極力讓對方的利益最大化,一來給自己增加被拉拔的機會,二來也替自己在業界留個好名聲。

當然啦,被凹可不是無止盡的,在有帶來利潤的前提下,老闆願不願意給自己更多獎金,或是客戶是不是有看見自己帶來的價值,願意發更多的案子過來,這些都是要不要繼續努力的考量,也會是掛冠求去的停損。

替自己的才華訂個價吧,達標的公司就合作,待一段時間沒搞頭的,放膽求去也無妨,只要有才華,又能替服務的公司帶來好處,絕對不用看慣老闆的臉色聽任他擺佈。

對,只要確定真有才華的話。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