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或是復辟,吳敦義的算計與難題

逆襲或是復辟,吳敦義的算計與難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各表空間的緊縮,以及洪習會所框定的政治緊箍咒,吳敦義必須在失去選票以及市場區隔兩難之間,進行論述與政治操作的選擇:如果繼續走洪秀柱的路線,那麼國民黨將新黨化從而失去整個世代的支持,但若因為選票考量朝本土化移動,恐將因為論述趨同而失去主體性。

吳敦義日前剛接任國民黨主席,台灣各家媒體報導的版面屈指可數而且內容形同嚼蠟。藍營人士急忙解釋是世大運與年改爭議搶走了鎂光燈的焦點所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事實是吳敦義的起手式乏善可陳毫無亮點,這種窘境連北京也看透,再加上對於吳敦義的兩岸論述不滿,索性連傳統的政治賀電也免了。

在民進黨執政民調低迷的當下,善於政治算計與權力操作的吳敦義信誓旦旦要在2018年大選逆襲,開創國民黨的新局,因此在其就職演說中除了對民進黨執政大加抨擊外,也提出了「讓人民幸福」或「重新執政」的訴求,希望找回群眾基礎。然而在吳就任後舉行的中央評議委員會會議中,部分中評委卻指出「目前國民黨分裂的狀況已是『毀黨狀態』」,「2018年選舉沒長進就要亡黨跳海了」的悲憤說法。除了自家文傳會幾個發言人政治性的護航與樂觀外,近日輿論與各種政治評論幾乎一面倒看衰國民黨的未來性。

為什麼存在這樣的落差?國民黨處境有這麼險惡?這些複雜的結構因素吳敦義是否有能力解決?答案不容樂觀。

首先,是價值論述的蒼白空洞與政黨屬性的模糊

國民黨長期以來與台灣社會氛圍嚴重脫節,面對公民社會的崛起與轉型正義的浪潮,除了以「道德/民粹」的簡化邏輯回應,或者以「被害者」的方式控訴自身的處境外幾乎束手無策,不僅難以獲得體制外人的共鳴,更使得其「找回黨魂」或「團結」之說成為輿論揶揄的對象。對此,國民黨高層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直言之,任何政黨都應該有其成熟、完整政治屬性,使其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國民黨始終脫離不了權貴、反改革、拒絕改變、舊秩序的保守形象,即便面對反民進黨的各類公民團體,國民黨也失去道德高度,淪為助罵的跑龍套配角。原因不難理解,多數的社會運動多是弱勢者對於當權者的批判與改革,社會能量要求的自然是進步與變革,說穿了這個矛頭直指國民黨背後的那套價值體系以及政經分配制度,國民黨不僅欠缺反省意識,徒有「革新、團結、重返執政」的口號,卻未曾思考其支持反年金改革等團體的訴求行動的荒謬。

一場社會運動的訴求,應該是透過體制外的的群眾或輿論,抗議或突顯體制內既得利益者或當權者的荒謬,推倒的是不公與特權;然而八百壯士與李來希式的社會運動則是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透過荒謬、抗議或嘲笑體制外群眾與輿論對其所有質疑與批評,捍衛的是自己的特權與傲慢。

國民黨不僅不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更試圖將自身的處境與反改革的訴求相互聯結,失去的自然是群眾的基礎與政治正當性。在提不出未來遠景、政治論述與替代性政策方案同時與社會氛圍嚴重脫節的困境中,國民黨恐將從保守的菁英政黨泡沫或碎裂為地方議題型的中型政黨。這是進行式,恐怕也是未來式。

其次是人才嚴重斷裂的問題

由於國民黨的政治甄拔多屬於家族經營或裙帶扈從關係模式,這種論資排輩的層級或宗派主義的排他運作本身就存在許多隱憂。除了欠缺「優勝劣敗」的競爭意義外,血統論更不利其人才的新陳代謝,然後這個既有體制無形之間為外人與青年黨員設立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導致黨內的政治生態與位子就把持在幾個老面孔的手中,造成「輪了又輪、輸了還可以回來」的怪異現象。

這個現象在在2014年縣市長與2016年總統立委兩次選舉海嘯後更加險峻,選舉結果徹底把朱立倫、連勝文、吳志揚、陳以真等一幫國民黨政治權貴的接班節奏全盤打亂,遺留下來的是心有不平的洪秀柱以及選擇避戰保全實力的吳敦義,這也構成了本次黨主席選舉的基本格局。然而在政治鬥爭以及接班梯隊崩潰的廢墟中,能給國民黨選擇實在不太多。吳敦義只能採取穩妥與保守的用人模式,即便外界看來毫無亮點甚至麻木無感。

這可從兩個副主席郝龍斌與曾永權的任用得到解釋,一個是區域立委都選不上的前市長,一個則是了無新意的萬年秘書長,這樣的人士安排自然有省籍平衡以及安定黨務的考量,但在旁觀者眼中只會納悶:「不是這些人讓國民黨失去政權的嗎?」。雖然吳敦義尚未提出2018年選戰的口袋名單,但從周錫瑋、李慶安、連勝文透過輿論帶方向試水溫的態度,選民更好奇「為什麼這些人有勇氣再戰?」更不用說還想轉換跑道的傅崐萁,以及在台南桃園觀望中的高思博,連我都想追問:「憑什麼?」。

民進黨在派系競爭下,青年從政的管道多元開放,世代交替與新陳代謝已是政治文化的一環,因此三十多歲擔任議員、發言人或是執政縣市的局處長比比皆是。

對於人才的斷層與政治甄拔的壟斷,國民黨的青年世代必然感到無奈與憤怒,兩種聲音廣為流傳:「在政治上要與官二代鬥爭、在感情上要與富二代競爭,全都給他們好了,但問題他們還是選不贏呀」;「我們已經是腳麻不會走路了」。

對於人才斷裂青年從政的問題,國民黨應該要打掉重練的決心,要不然就是立即提拔青年世代成為黨務主管,或是透過以戰養戰的方式投入2018年的選戰。然而吳敦義顯然選擇「老人復辟」、「頭痛醫腳」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否則怎會讓前述這些過氣有不接地氣的政客當道或是擁有捲土重來的機會?這些老人提出重新恢復知青黨部和強化新媒體與網軍的倡議,在新世代眼中這是另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翻版,戲劇化地說,張之洞若地下有知看看台灣的吳敦義,不知作何感想。

最後則是兩岸論述的兩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