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華隊目前積分為12金、12銀、6銅,提前達到體育署之前的11金目標。
台灣滑輪溜冰展現強大的搶金實力,不僅男、女子3000公尺接力賽,今天下午雙雙奪下金牌,另一台灣女將陳映竹,也在女子500公尺爭先賽中破世界紀錄取得晉級,並順利摘金,可惜的是,陳映竹的成績卻因大會沒有使用電子槍,不能保留在官方紀錄中。
蘋果報導, 男子3000公尺接力賽今天下午進行決賽,台灣陳彥成、宋青陽與高茂傑等3人參賽,台灣隊出發後就排在南韓之後,第3棒高茂傑接棒時,一度落後到第3,最後倒數最後2圈,宋青陽在彎道成功「超車」,加上最後一棒高茂傑穩住領先優勢,最終以4分04秒432奪金。
在男子3000公尺接力賽順利摘金後,女將們也沒有漏氣,陳映竹、李孟竹、楊合貞3人聯手,出發後一路保持領先,中間雖一度落至第3,不過很快就追回優勢,倒數3圈已遙遙拉開差距,最後以4分25秒026奪下本屆世大運台灣代表團的第12金。
在女子滑輪溜冰比賽表現亮眼的楊合貞,今天在500公尺爭先賽中,在過彎前被後方衝刺加速的南韓選手絆倒,兩人都跌倒掛彩,不過楊合貞受傷後仍奮力爬起身來完成比賽。
而男子500公尺爭先賽複賽,昨日在滑輪溜冰摘金的黃玉霖,原本在複賽中排名分組第2,原以為可晉級決賽,卻在賽後遭南韓選手申訴,在終點線前有推擠動作,最終因「道德犯規」失格,無緣晉級決賽。
風傳媒報導,黃玉霖在複賽中,被哥倫比亞與南韓選手於彎道進入衝線前夾擊,黃玉霖為衝線而用雙手撥開前方2位選手,當下裁判並沒有吹判黃玉霖有犯規動作,但事後遭南韓選手提出申訴,而裁判在經過審視後認定黃玉霖「道德犯規」,並失去決賽參賽權。
陳映竹500公尺爭先賽打破世界紀錄,卻不被大會承認
滑輪溜冰女子500公尺爭先賽中,陳映竹先是在預賽中以43秒205打破世界紀錄,短暫休息過後再度出賽,複賽再以43秒052刷新世界紀錄,以分組第一名的資格晉級決賽,隨後以43秒739的成績,險勝哥倫比亞選手孟多雅,順利拿下金牌。
稍早在初、複賽中, 大會官網兩度特別標示「WR」,指陳映竹創下世界紀錄。不過到了下午,大會卻說陳映竹在上午預賽與複賽所締造的世界紀錄,不會被列入 「正式」世界紀錄,僅會以「非官方」方式註記。
奇摩新聞報導,世界滑輪總會技術代表妮可 (Begg Nicole)解釋說,「因為上午比賽採取的是手動計時,我們沒辦法百分之百確認這個成績的正確性,所以這個承認是不能列入官方正式紀錄。」
另一名技術官員貝格(Nicole Begg)指出,陳映竹的成績「很不幸的」不會被列為「正式」世界紀錄,只會有「非官方」的紀錄。貝格表示,主要原因是陳映竹的成績是「手按計時」,而在沒有使用電子槍的情況下,無法百分之百排除人為因素干擾,因此無法被列入正式的世界紀錄。
至於為何不使用電子槍? 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技術官員黃錦龍則表示,因為比賽場地位在機場附近,有訊號安擾的疑慮,所以未使用電子槍。
舉重、射箭1金1銀1銅入袋,中華隊提前「達標」
另外,在女子69公斤舉重,來自台東卑南鄉的洪萬庭也戲劇性的逆轉摘金,雖然在一開始抓舉101公斤時位居第2,落後哈薩克好手戈里切娃7公斤,但接下來急起直追,第二次成功挺舉126公斤,以總合227公斤、1公斤之差逆轉奪金,也是中華舉重隊繼郭婞淳之後的第2面金牌。
洪萬庭的父親是卑南鄉公所原民課課長,為了看女兒比賽還特別請假北上,到現場為女兒加油打氣。而鄉公所的同事也守在電視機前面為她加油,與對手拉鋸時大家都緊盯著電視,隨著洪萬庭成功舉起126公斤、順利拿下金牌後,鄉公所也爆出如雷的掌聲。
另外在射箭組方面,台灣女將陳怡瑄、陳享宣搭檔,在女子團體複合弓中摘下銅牌,陳怡瑄又登場女子個人複合弓,在金牌戰中奪下銀牌。她於賽後表示,覺得自己狀況有越來越好,已經盡力了,並於賽後開心地向群眾揮手。
中華隊目前積分為12金、12銀、6銅,提前達到體育署之前的11金目標。
中華隊世大運奪牌項目
總數:12金13銀6銅(更新至2017.8.23 22:30)
8/23
- 跆拳道-女子67公斤級:莊佳佳 銀牌
- 滑輪溜冰-女子3千公尺接力賽:楊合貞、陳映竹、李孟竹、蔡品宣 金牌
- 滑輪溜冰-男子3千公尺接力賽:宋青陽、陳彥成、高茂傑、黃玉霖 金牌
- 滑輪溜冰-女子500公尺爭先賽:陳映竹 金牌
- 舉重-女子69公斤級:洪萬庭 金牌
- 競技體操-鞍馬:李智凱 金牌
- 射箭-複合弓女子個人:陳怡愃 銀牌
- 射箭-複合弓混雙:陳享宣、陳怡瑄 銅牌
- 跆拳道-男子80公斤級:劉威廷 銅牌
8/22
- 滑輪溜冰-女子1千公尺爭先賽:楊合貞 金牌
- 滑輪溜冰-女子1千公尺爭先賽:李孟竹 銀牌
- 滑輪溜冰-男子1千公尺爭先賽:黃玉霖 金牌
- 滑輪溜冰-男子1千公尺爭先賽:柯福軒 銀牌
- 滑輪溜冰-女子1萬5千公尺:楊合貞 金牌
- 滑輪溜冰-女子1萬5千公尺:李孟竹 銀牌
- 滑輪溜冰-男子1萬5千公尺:柯福軒 銀牌
- 舉重-女子63公斤:江念欣 銅牌
8/21
- 跆拳道品勢-女子個人品勢:林侃諭 銀牌
- 跆拳道品勢-男子個人品勢:陳建銓 銅牌
- 舉重-男子62公斤:高展宏 銅牌
- 滑輪溜冰-男子1萬公尺:陳彥成 金牌
- 滑輪溜冰-男子1萬公尺:柯福軒 銀牌
- 滑輪溜冰-女子1萬公尺:楊合貞 金牌
- 滑輪溜冰-女子1萬公尺:李孟竹 銀牌
- 滑輪溜冰-女子300公尺:陳映竹 銀牌
- 滑輪溜冰-男子300公尺:高茂傑 銀牌
- 跆拳道品勢-女子團體品勢:陳湘婷、陳以瑄、李映萱 銀牌
- 跆拳道品勢-男子團體品勢:張惟傑、謝明揚、黃佳蓉 銀牌
- 跆拳道品勢-混合雙人品勢:李晟綱、蘇佳恩 金牌
- 舉重-女子58公斤級:郭婞淳 金牌
世大運特別報導:
核稿編輯:楊士範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