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地緣政治競爭加劇、領導人分心國內事務,東協需要一個2.0版「名人專家小組」

地緣政治競爭加劇、領導人分心國內事務,東協需要一個2.0版「名人專家小組」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史顯示,當世界第一大國(當今是美國)即將被新崛起國家(當今是中國)超越時,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將加劇。川普的善變特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並增加中美關係的不可預測性。由於美中競爭加劇,東協在未來幾十年將面臨巨大壓力。

文:馬凱碩、孫合記

地緣政治對抗是東協所面臨的最明顯威脅。在未來幾年,亞太地區將會出現重大的權力轉移,特別是美國將在二〇三〇年,甚至更早,將世界第一經濟體的位置讓給中國。歷史顯示,當世界第一大國(當今是美國)即將被新崛起國家(當今是中國)超越時,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將加劇。川普的善變特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並增加中美關係的不可預測性。由於美中競爭加劇,東協在未來幾十年將面臨巨大壓力。東協也將受到日益激烈的中日和中印競爭的衝擊。地緣政治風暴即將來臨,如果東協無法為這些做好準備,那麼它很可能會四分五裂。

二〇一二年七月在金邊召開的東協部長級會議就出現了一個警訊。柬埔寨在中國的壓力下反對就南海問題進行討論。菲律賓和越南在美國的支持下,堅持要提及南海問題。本書沒有要在這裡討論南海問題,雖然中國很清楚,自己很難根據國際法來證明其九段線的主張。顯然,美國認為,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為難中國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二〇一〇年七月在河內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就南海問題發表了一項聲明。中國外長楊潔篪以嚴詞回應,否認南海問題是引起國際擔憂的原因,他說:「沒有人認為,目前有任何事情正在威脅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外交部長的官網上,他的聲明則說:「這種貌似公允的言論,實際上是在攻擊中國,是在給國際社會製造一種假象,以為南海局勢十分堪憂。」 後來未能就聯合公報達成一致結果可能是事出偶然。但二〇一二年的金邊事件和二〇一〇年的河內事件,顯然是對東協發出的明確警訊,也就是它將受到中美競爭的影響。

二〇一四年十月,中國提出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倡議,這對於東協來說又是一個警示。當時美國反對這個提議,一些亞洲國家,包括東協國家,都接到美國財政部打來的電話,遊說它們不要加入亞投行。東京、首爾和坎培拉抱持觀望態度,但東協國家明智地決定要加入亞投行,因為它們希望成為這項倡議的主要受益者。

在其他問題上,東協國家採取不同的立場。在南海問題上,大多數東協國家被視為更加親美。在亞投行問題上,東協國家則被視為更加親中。

在未來幾十年,中美之間還將出現其他許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東協這個統一的組織將無可避免地受到中美的競爭波及,其完整性可能會受到威脅。例如,極度親中的柬埔寨和極度親美的菲律賓就有可能發生衝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東協就很容易出現分裂。因此,東協作為一個共同體,得要明智地做好應對這些最糟情況的準備。

在這裡要重述一下第三章的重點。特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和印度的領導人,應該仔細考慮清楚,到底是一個團結強大、可以為東南亞帶來穩定的東協,還是一個弱小分裂的東協更符合它們的利益。第三章詳細解釋了為什麼這四個大國應該要明瞭,「團結一致」的東協才符合它們的利益。所幸,華府、北京、東京和新德里的主要決策者都堅信,東協作為一個有凝聚力的區域組織是符合它們各自的國家利益。

這是個好消息。壞消息是,大國並不總是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因為大國總是會受到具體事件或短期政治利益影響。回顧過往,中國在二〇一二年七月金邊會議上「阻止」東協聯合公報的發布就是不明智的。美國試圖阻止東協國家加入中國的亞投行同樣也是不明智的。

北京或華府的這種零和行動不會結束。東協需要發展出自身的彈性,以應對這種地緣政治的壓力。

保持東協的彈性或靈活性的一種方法,就是與其他大國(不論是沒落的大國或正在崛起的大國)發展深層關係。日本和印度都承諾,會長期協助保護和強化東協,因此東協應該優先與新德里和東京合作。同樣,雖然歐盟和俄羅斯在爭取東協方面相對不積極,但東協應努力與歐盟和俄羅斯建立密切和廣泛的關係。

東協還可以發展成為另一個地緣政治的緩衝區,例如與澳洲和紐西蘭發展更緊密的夥伴關係。吳作棟和保羅・基廷分別擔任新加坡和澳洲的總理時,就曾討論過建立一個由東協十國、澳洲和紐西蘭組成的新「十二國共同體」。對於這項提議的任何理性評估結果都顯示,收益超過成本。如果這個共同體在二〇一五年完成,東協(二三二八〇億美元)、澳洲(一二五二〇億美元)和紐西蘭(一九一〇億美元)的GDP合計將達到三七七二〇億美元,這將使「十二國共同體」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

為了理解發展其他地緣政治緩衝區的重要性,東協國家必須要好好瞭解東協的歷史。

東協在一九七〇年代和八〇年代,發展得特別好,因為它受益於美國和中國之間在利益上的策略合作。有利的地緣政治條件也有助於東南亞和平生態系統的發展。但是,如果失去了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出現對其不利的地緣政治風暴,那麼東協就需要強化自身的彈性和靈活性。


東協面臨的第二個威脅是,其政治領導人都主要關注自己國國內的挑戰,而非此區域的問題。現在回顧起來,很容易可以發現,東協之所以在八〇年代和九〇年代出現黃金時代,主要是因為當時東協有幾個強大的領導人,包括當時掌權的李光耀、馬哈地和蘇哈托。他們在國內地位穩固,所以有足夠的時間和政治資源來開展區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