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獨自學習,讓孩子「放牛吃草」絕對是下策

自主學習≠獨自學習,讓孩子「放牛吃草」絕對是下策
Photo Credit: amenclinicsphotos ac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孩子永遠是學習的主角。學習效能好,應該是他們自己感到高興;學習效能差,他們的憂心當然必須多過於我;如果反過來,我的責任大過孩子,得失心也強過孩子,那關於我的投入就必定大有問題。

文:彭菊仙

媽媽要不要當書僮?

到底要不要介入孩子的讀書?要介入多少?要介入到幾歲?

有位媽媽很瀟灑地跟我說,她認為孩子一進入小學,學習就應該是他自己的事,為了讓孩子學習自我負責,她決定不介入孩子的學習;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讓老師能掌握到孩子最真實的學習狀態,她也不打算檢查作業。

完全交由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與課業負責,孩子就真能自我負責嗎?這樣的作法真的能讓孩子進步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一位全球知名的老師怎麼想?

自主學習≠獨自學習,放牛吃草是下策

強調創新教學、塑造自由學風的克拉克學園創辦人,也是《優秀是教出來》一書的作者隆・克拉克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許多科目都不及格的喬幾乎都不寫功課,是個學習落後的學生,於是老師與他的父母溝通,希望他們能確定喬每天都有唸書,幫助他使用學習指南、複習筆記,並且製作生字卡。關於喬的學習,親師必須一起努力。

但幾個月過去,喬的成績依然落後,因為以上的事情,喬的父母一樣也沒貫徹,卻直率地回答克拉克老師:「我們並不擔心,因為我們知道他一定沒有問題的,我們把這件事情交到上帝的手裡,我們會禱告。」

喬的父母始終相信孩子自己會得到教訓,自己會想辦法,自己終究會有所突破,甚至認為上帝會給予祝福。然而事實不然,光靠喬自己的力量,不但沒有絲毫進步,而愈來愈落後。

所有的老師都希望教會每一個孩子,但光靠老師一個人的苦口婆心絕難達成任務,認真的老師還需要願意一起合作幫忙的父母,才能將學習落後的孩子拉拔上來。

這個曾榮獲全美最佳教師的老師下了結論:「若想孩子成功,父母就得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他希望父母也能投入,因為唯有父母一起進入孩子的學習狀況中,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也唯有父母願意伸出援手,孩子的問題才可能被貼近的處理,有機會進步。

克拉克不否認有些孩子完全不需要家長的關注,但仍能保持亮眼的成績;只是對多數孩子而言,若是父母常常在狀況之外、放牛吃草,孩子成功的機率就微乎其微。

「最棒的家長都明白,為了孩子著想,勢必得有所犧牲。這些家長知道,沒有任何電視節目,會比花一小時陪孩子念書、檢查作業,或陪陪孩子玩大富翁重要。」他說,「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的重要性無人能及!」

而他也證實,只要家長願意採納學校老師的建議,通常孩子無論在課業或人際關係上,都會呈現大幅進步。

採訪兩百多位優秀青年家庭教育所匯集成的《一流的教養》,書中也明確地做出結論:「自由放任孩子念書的教育方針並非對所有的孩子都有效。」該書所做的問卷中,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比起強迫孩子念書,讓孩子自己作主會比較好,但『普通孩子的父母』萬萬不可囫圇吞棗接受這樣的說法。」

作者金武貴回想自身的成長經驗也感嘆道:「我的個性放浪不羈,讓我自己作主,是絕對不會念書的。」他說當時他完全不了解「為什麼必須念書」、「為什麼應該要念書比較好」。

可見得,關於孩子的學習,「放牛吃草」的方式對多數孩子而言,絕對是一個下策。

你誤以為自己是學習的主角嗎?

成長中的孩子缺乏分析未來的能力,沒有遠見,這完全合乎常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曾利用核磁共振掃瞄了一千八百名青少年的大腦,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區」竟然還沒有長全,而這個區塊專門負責分析事理、組織想法、並權衡行動,被稱作「大腦的CEO」。

這項結果可以充分解釋為什麼許多青少年根本沒有預見行為後果的能力,因此他們當然不會思索「今天的好成績」對未來會有什麼幫助,眼裡只會看見讀書的無聊與壓力,於是想辦法偷懶,逃避責任。然而等他們長大,能想通事理時,已經錯過了很多機會,為時已晚。

因此,在孩子混沌的成長期,父母當然有責任補強孩子大腦未完全的功能,需要在一旁耐心的引導、分析事理、教導、監督,責無旁貸。

東方父母深諳此理,但是,卻又出現了一批熱切過頭的父母。像是虎媽蔡美兒就明白告訴大家:中國家長每天花在陪子女做功課的時間是西方家長的十倍,因為中國家長認為,孩子得A就是壞成績;此外,孩子的數學程度也起碼必須超前同學兩年。

事實上,不少亞洲家長都像虎媽一樣,一旦投入孩子的學習,往往發瘋般地走火入魔,落入軍備競賽模式,他們總攬孩子所有學習的大小細節,承擔孩子所有的成敗得失。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勤加練習時,開頭都是跟孩子這麼說的:「幫『我』做一件事…」、「『我』要你……」儼然把學習的主角易主— 是「他」自己,而非他的子女。

完全無視孩子為學習的主角、擁有獨立人格的介入模式會造成什麼結果?《爬上常春藤:培養名校生的十七個秘訣》一書寫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案例。

移民美國的韓裔宋先生和宋太太,為女兒珊蒂訂定了非常緊湊的生活表,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六點至七點由爸爸陪伴做進階數學練習。一放學,宋先生就接女兒到自己的店裡做功課,晚上則要花費數小時繼續指導女兒做數科習題。

他們嚴格執行每日的行程表,絲毫不准珊蒂懈怠。曾經有一次為珊蒂舉行生日派對,兩個小時一到,宋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一大群孩子通通趕回家,原因是珊蒂接下來必須完成排定的數學作業。

在宋先生的用心栽培下,珊蒂也不負期望進入常春藤名校就讀。但這個故事並沒有完美的結局。

從來沒享受過自由、很少盡情玩樂的珊蒂,少了父親的盯哨,便像是脫韁的野馬,開始到處參加派對、盡情享樂,和各種朋友廝混,甚至吸毒,最後因為成績太差而被取消獎學金。惡性循環之下,她對學習愈來愈沒興趣,也失去信心,最嚴重的是,她和父親的關係變得極度惡劣,最後形同陌路。

這個真實案例反映出父母在陪伴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盲點: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角,而非孩子自己;只在意最後的學習成果,而忘記孩子是否擁有自主的學習動機與樂趣。

至於蔡美兒的「虎媽教育法」,用在乖巧的第一個女兒完全奏效,大女兒的表現傑出、亮眼、閃耀;但用在剛烈的第二個女兒身上,卻完全失控走樣,母女天天吵到天翻地覆,最後虎媽也只得妥協,讓二女兒按照自己的步調做事,決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