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性侵之國:印度女人不愛分享恐怖故事,但我們將銘記這一年

集體性侵之國:印度女人不愛分享恐怖故事,但我們將銘記這一年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印度比較特別的是,婦女暴力,特別是性侵害,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抓住公眾意識。女孩與婦女拒絕再保持沉默。她們湧上街頭抗議,有時對抗驅逐水砲。更多人勇於報案。

一名拉賈斯坦邦的政治人物提議學校制服應該禁穿裙子。瓦莎的家族也來自拉賈斯坦。

另一位印度教領袖則暗示被害人也有責任,因為她並未做出足夠的反抗。他宣稱,進入身體的動作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巴掌拍得響嗎?我不認為。」他被引述如此評論。

公眾怒火持續沸騰之下,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由退休法官組成,針對婦女暴力事件提出建議。委員會提出一份亮眼的報告,點名政治與宗教領袖有「性別偏見」,警察與法院疏於保護婦女免受騷擾與侵害,並建議應修法防治性侵害與性騷擾。

報告進一步提醒印度領袖,獨立之初對女性權益的承諾,並羅列各項欺瞞,最後大膽總結:「憲法保障的事實平等並未在女性生活中實現。」

這份報告在二〇一三年一月印度共和國日前夕發表,這一天印度慶祝憲法誕生。面對不斷抗議,國會快速通過一群新法,強化對婦女暴力加害人的懲戒。

抗議同時也讓群眾目光注意到婦女團體發起的行動,希望推動改變讓印度城市更安全。例如在巴士站附近與地鐵站出口裝設更明亮的街燈,修整人行道,維持公共廁所整潔。抗議者要求更多女警員額。

印度首都德里街頭是惡名昭彰,對女性極不友善的環境。二〇一〇年倡議團體喬格利(Jogari)的一份研究顯示,前一年中,每三名德里女性,就有兩名曾經歷二至五次性騷擾事件。對男性態度的各種調查也顯示類似狀況。例如,二〇一二年底《興都斯坦時報》進行的民調發現,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印度男性中,半數認為穿短裙的女性自找麻煩。

瓦莎的父親似乎很清楚社會反應。瓦莎十七歲時,父親不喜歡看她穿學校制服裙出門。


自從二〇一二年集體性侵事件後,我常被問起:比起世界其他國家,印度女人是否更容易受到性侵?

並非如此,亦無資料顯示這是事實。事實上,不論在印度或許多其他國家,想取得性侵害或其他婦女暴力案件的有效資料,都十分困難。汙名化嚴重,報案率低。要面對無知,或無感,或兩者兼具的檢警。

我們知道的是,印度婦女暴力案件的報案率,與全球婦女暴力案件的比例相當。世界衛生組織(WHO)檢視全世界的調查資料,發現大約每三名女性,亦即百分之三十五,一生中曾經歷「親密伴侶暴力及/或非伴侶的性侵害」。另一份研究顯示,十八歲以下少女,每十人中有一人,被強迫性交。

接下來的問題常激怒印度女權捍衛者:印度文化或印度男性心理是否有哪些因素,特別容易造成印度男人的暴力行為?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的集體性侵案讓印度吸引許多注意力,導致知名女性主義者卡維塔・克里希南(Kavita Krishnan)說,她開始教育外國人,如何在印度不談性侵。

印度發生的性侵害案件,與世界各地性侵案件狀況大同小異。首先,被害者並不總是積極報案。其次,加害人通常是熟人,如朋友、鄰居或家庭友人。

在印度比較特別的是,婦女暴力,特別是性侵害,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抓住公眾意識。女孩與婦女拒絕再保持沉默。她們湧上街頭抗議,有時對抗驅逐水砲。更多人勇於報案。

光是德里一地,二〇一三年前十一個月分中,有一千四百九十三起性侵報案紀錄,是前一年同期的兩倍數字。性騷擾申訴案件也大幅增加。

全國來看,婦女暴力事件的報案率也穩定上升。根據全國犯罪資料庫,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間,婦女暴力案件的總數,包含性侵害,上升百分之二十九點六。⑧這不一定表示性侵害案件增加,可能只是婦女報案率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性侵案判刑率仍較其他犯罪案件來得低。

這一切表示,一項過去被隱藏的問題,終於逐漸浮上台面。性侵過去常是上層種姓強加於下層種姓婦女的暴力行為,特別是在鄉村地區。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集體性侵案似乎給與倖存者更大勇氣。二〇一三年六月,一名三十七歲加爾各答婦女出現在電視上,描述她在一年前被集體性侵,以及此刻終於有足夠勇氣開口的歷程。

八月,一名孟買攝影記者向警方報案,她在一處廢棄工廠,被五名男子集體性侵。一名接待員也站出來說她也被同樣一群人攻擊,但出於羞恥而未報案,而被指控的男性在法庭上辯稱無辜。三個月後,一名律師控訴退休的最高法院法官,在實習時對她性騷擾。一名記者控訴主管在飯店電梯中性侵。同樣重要地,當晚她告訴朋友自己不能保持沉默。她指控的男人已被捕,等候審判。

我的朋友,作家及編輯普莉雅・拉瑪妮(Priya Ramani)在財經報紙《銘刻》(Mint)上意有所指寫道:「我們將銘記這一年。當性侵犯、性騷擾者、變態、掠奪者及其他各種卑鄙犯罪者,發現無法再依賴讓他們如此囂張的大前提。印度女人不愛分享恐怖故事。」

相關書摘 ▶十億人口中的七個平凡靈魂,刻畫出印度「正午時代」的面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業的盡頭:印度青年的憤怒與希望》,馬可孛羅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索米妮・聖古塔(Somini Sengupta)
譯者:林玉菁

索米妮・聖古塔生於印度加爾各達,八歲時全家移民北美。在美國成長、受教育,後進入《紐約時報》,並於二〇〇五年派任印度德里分社社長。三十年後聖古塔重返印度,卻發現與童年記憶截然不同的國度,「一個無意實踐承諾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