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太多了?否則不會那麼多補習班

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太多了?否則不會那麼多補習班
Photo Credit:Morio@Flickr CC BY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向陽說,國文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會寫自傳、一封求職信,和朋友在網路溝通時,能寫出一篇很有邏輯的短文,這才是國文課該教的。

(中央社)
詩人向陽今天和台灣文學學會多位學者一同在台北召開記者會,支持高中國文課綱「大幅調整」,降低文言文比例,增選台灣詩文。

教育部課審會委員近期對於高中國文課綱,是否該調降文言文比例,以及該選哪些文章,各方意見呈現拉鋸。包括學生代表在內的多位委員,提案普通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從現行的45%到55%,調整為以30%為上限。但包括教改論壇等教育團體,則認為會影響下一代語文能力,不贊同調整,並質疑調降派背後的意識形態。

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詩人向陽(本名林淇瀁)今天和多位台灣文學學者今天下午一同在台北教育大學召開記者會。他指出,台灣學生在國際PISA測驗(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閱讀表現較落後,國際排名遠遜於數學、科學等科。

國語一路讀十幾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癥結就跟國文選文有關,文言文比例過高,加上文化基本教材,高中生大概75%的時間都在學文言文,對學生、家長都是沉重負擔,「否則我們不會有那麼多國文補習班。」

向陽說,國文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會寫自傳、一封求職信,和朋友在網路溝通時,能寫出一篇很有邏輯的短文,這才是國文課該教的。

向陽並說,現在課審會都還沒有定論是否要調降文言文比例,甲案、乙案都還沒選定。媒體有許多「誤會」的報導,將焦點放在多選了哪幾篇台灣詩文,不斷傳遞對台灣文學的「刻板印象」。

賴和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曾參與課綱審議的陳萬益表示,台灣的國文教育太強調「讀」,卻忽略了「聽」「說」,不重視與人溝通的方法,「寫」的部分,也不著重作文的邏輯訓練,而流於表面文辭。

陳萬益認為長期僵化的語文教育理念,要求孩子去記誦中國5000年文學作家的生平和風格,把孩子的想像力、學習興趣完全扼殺,他主張:「多開幾扇窗,讓新鮮空氣進來。」讓孩子從所生存土地的經驗出發,閱讀時才會有感覺。

向陽等人支持大幅度調整課綱,並強調是站在台灣文學界的立場,而非站在意識型態、或是支持官方觀點。他們也希望和中文系、華文系的眾多夥伴們一起推動國語文的教學。

不過,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在《國文浩劫 下一代未來堪憂》中認為,國文課綱審議大幅減少中華傳統文言文的比重和選文,必然使台灣下一代學子的語言能力和競爭力嚴重下降。

反觀中國大陸則是日益重視文言文詩文和傳統文化的教育,日前中國大陸教育部發布通知,自今年9月起大陸所有省市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語文科將採用「部編本」統一教材,小學1至6年級6年共計學習124篇優秀古詩文,相較於原「人教版」增加古詩文篇幅達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年級閱讀古詩文20篇;而初中7至9年級3年共計也是124篇優秀古詩文,占所有選篇比例達51.7%,平均每年級閱讀古詩文超過40篇。

王正說,隨著過去幾次國文課綱調整,不斷刪減文言文古詩文的占比和篇幅,台灣學生總體的語文讀寫能力早已大不如前,倘若此次國文課綱文言文占比和選篇提案通過,未來兩岸學生的語文競爭力此降彼升勢將難以逆轉,犧牲的是台灣下一代的未來。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祁立峰表示,不覺得有什麼的經典是非讀不可的,或有什麼語體非學不行的,何不暫時擺脫課綱的前提,邀請大家提出心目中有哪幾篇推薦給中學生閱讀的文章呢?祁立峰撰文《我心目中國文課應選的10篇古文》推薦並解釋其理由:

  1. (先秦)《孟子‧告子》選
  2. (漢)班固〈兩都賦〉
  3. (魏)曹植〈與楊德祖書〉
  4. (六朝)蕭統〈文選序〉
  5. (六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選
  6. 唐詩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7. 宋詞選:晏幾道〈鷓鴣天〉
  8. 元曲選:無名氏〈朝天子〉
  9. (元)文天祥〈正氣歌〉
  10. (清╱日治)連橫〈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

相關評論: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