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會學者談外遇:我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性關係的對象只能有一個人呢?

社會學者談外遇:我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性關係的對象只能有一個人呢?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將結婚定義為:「將自己身體一輩子的性使用權,讓渡給一位特定異性」。為什麼人會承諾這種做不到的約定呢?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

文:龜山早苗

(編按:本文呈現形式為作者訪談專家學者,並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引用段落為作者言論,其餘內容則出自受訪的專家學者。)

從性別研究的觀點來思考外遇——人為何不會外遇? (訪談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外遇」這件事,如果沒有「結婚」的概念存在的話就不會成立。而且,結婚這件事意味著,一輩子只跟一個人發生性關係,不是嗎?所以,我將結婚定義為:「將自己身體一輩子的性使用權,讓渡給一位特定異性」。為什麼人會承諾這種做不到的約定呢?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而且,為什麼性關係的對象只能有一個人呢?我覺得莫名其妙。

《Wife》雜誌在九○年代初實施的一份問卷調查結果相當有趣。已婚女性曾經有外遇經驗的佔全體六分之一。而且,現在有外遇關係的女性三人當中有一人「跟丈夫也可以做愛」;三人當中有一人「本來就沒有在跟丈夫做愛」;然後剩下的則是「無法跟丈夫做愛」。即便是女性,也有人可以同時跟數個男性發展性關係。

現在已婚女性的婚外情也很多。但真的擁有良好關係的人又有多少呢?男人是愛面子而且利己的動物,為了把女人騙到手,什麼話都說得出來。我曾經跟那樣的男性聊過,也就是類似搭訕大師的人物。據他所言,不被丈夫當作是女人,或者是沒有男性友人的女性最好騙。搭訕的地點聽說是以百貨公司的地下賣場居多。

完全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只限於當下的性愛,是多麼內心貧瘠的大人啊,真讓人覺得哀傷。

女人非難女人的外遇,應該是出於羨慕吧。她們可能覺得我這麼忍耐,妳竟然能這麼自由地跟男人發生性關係。不過,女人卻會支持閨蜜的外遇戀情。站在不同的立場,對外遇的看法會有所改變,這真的很有趣。

結婚也跟擁有性關係的管理權有關。

我個人很受不了管理他人,或是擁有他人這種想法。我不想被他人擁有或被管理,因此我也不會對他人做出這種事情。到底人們為什麼要刻意製造出相互束縛的關係呢?我覺得男女之間,即使斤斤計較權利跟義務,也不會有任何保障。

聽說很多妻子會看丈夫的手機,她們覺得自己有權侵入對方隱私,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我總是講這些話,所以學生都不會邀我去參加他們的婚禮(笑),雖然都會知會我一聲就是了。當他們來通知喜訊時,我會說:「能夠遇到願意讓對方進入自己生命的人,並走入對方生命當中,是件很幸福的事。」雖然說得有點迂迴,但充滿我的祝福。

我認為無論是戀愛、結婚跟生小孩,有經歷過都會比沒有更能豐富人生。而既然都要經歷這些,男女之間應該要好好面對彼此才是。但大家似乎並沒有做到。

育兒期間的女性如果跟丈夫關係處得不好時會發牢騷,滿腹怨言但對丈夫卻說不出口。

大家可能會覺得,若是菁英女性,應該不會有經濟問題,可以輕易離婚吧,但其實也不一定。我那些東大學生在求職時,根本不會考量企業是否提供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然後,找對象的時候盡挑菁英。所以當小孩生出來之後,也開不了口要求先生一起帶小孩。或許應該說,她們打從心底根本就不希望菁英的先生跟育兒扯上關係。

男人不可能自己改變。不說清楚他們就不會懂,所以只要跟對方說清楚,建構同心協力的家庭體制就可以解決問題。但若是女性不期待丈夫成為育兒戰力的話,那就束手無策了。夫妻雙方都覺得,男性菁英不該碰育兒這種事吧。結果,女人自己承擔所有苦勞,最後被壓垮。

碰到這種遭遇的人時,我跟她說:「在你最辛苦的時候,他都不願意伸出援手了,你還願意下半輩子都跟這種男人一起生活嗎?在看清這個人的真面目之後,你還能張開雙腿跟他做愛嗎?」對方聽了就嘩啦嘩啦哭了起來。我可不是在欺負人喔,但是女人只會忍耐的話,什麼都不會改變的。

說不定早在彼此談戀愛的階段,就無法坦誠相對。女人搞不好只是因為對方說了「我喜歡你」、「我愛你」就暈船,被自我中心的男人耍得團團轉而已。

我認為「愛」就是被人珍惜。抱著孩子餵奶的妻子多麼辛苦,丈夫卻不懂要主動幫忙,這就是沒去好好珍惜。

「丈夫是長男」,真的嗎?

我覺得,在現在的日本,男女之間應該沒有面對彼此、沒有彼此依偎,而是時常背對著對方。現在是空前絕後的「背對彼此的年代」吧。不,很多女性想好好面對對方,但男性似乎不想面對。

表面上,男性對女性的要求,從數十年前開始都沒有改變,男人希望女性溫柔、接受他所有的一切。到頭來,男人追求的應該是「媽媽」吧。

禰寢正一曾寫過一本以老年照護為主題的小說:《被失智症的母親吻了》。禰寢的母親罹患失智症,住在照顧機構,身為長男的他幾乎每天都到照顧機構報到。他抱著「為什麼每天都會去呢?」的疑問,但還是很勤奮地去看母親。他的弟弟也會到機構探望母親。有天禰寢突然發現到,原來「自己是在跟弟弟爭奪母親的愛。」即使六十多歲了,兒子依舊持續尋求著母親的愛。

反觀現今的女性,則是想要逃離母親沉重的愛:「拜託放過我吧」,這樣的聲音此起彼落。

「如果一輩子只能生一個小孩,想要生男還是生女?」這個調查的結果發現,在八○年代之後,想要女兒的比例大過兒子。當時日本社會正逐漸走向少子化。在那之前,如果只能生一個的話,大家都想要生男生。生男生的話,育兒失敗是不被容許的,即便如此母親們還是想要生男丁。但如果是女兒,因為跟母親同性別,所以育兒上沒有責任很輕鬆。而且她們應該也是覺得老後的照顧,比起媳婦,女兒更能夠指望吧。

在那之後,高齡少子化的現象愈來愈顯著的同時,對女兒的期待與投資也隨之增加,女性苦難的日子就開始了。母親單方面地將自己的夢想跟理想強押在女兒身上。於是,女性也只能叫苦連天。

當然,也有兒子想要逃離母親沉重的愛,但兒子無法背叛母親。因此,比起女兒,我更擔心兒子。那樣的男人往後應該難以跟女性建構良好關係,很多會成為所謂的「媽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