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辭竹科工作返鄉做「無硫金針」,花蓮赤柯山農村再現活力

辭竹科工作返鄉做「無硫金針」,花蓮赤柯山農村再現活力
Photo Credit:冠箴 林@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8至9月金針花盛放,花蓮海岸山脈丘陵間蜿蜒起伏的赤柯山和六十石山綴滿金針花海,猶如橙黃絢爛的花毯,鋪放在山林綠野間,吸引眾多遊客造訪。

(中央社)

日前天鴿颱風在花蓮南區玉里鎮赤柯山、富里鄉六十石山,帶來豐沛雨量,不僅旱象全除,更因雨水滋潤,讓金針花海顯得更加嬌豔,初開變大開,觀賞金針花正是時候。

每年8至9月金針花盛放,花蓮海岸山脈丘陵間蜿蜒起伏的赤柯山和六十石山綴滿金針花海,猶如橙黃絢爛的花毯,鋪放在山林綠野間,吸引眾多遊客造訪。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陳啟榮表示,全國種植金針約640公頃,花、東584公頃占91%;其中台東僅70多公頃,花蓮是金針花最大種植區。

陳啟榮說,赤柯山和六十石山平均海拔約800至900 公尺,早期移以種植地瓜、玉米、甘蔗及生薑等雜作為主,直到1953年,農民從嘉義梅山等地引進金針種植。

由於山區常年雲霧籠罩,厚重的濕氣及露水,提供金針生長所需的水分,再加上土質鬆軟適宜,金針的收成頗豐。

農糧署東區分署運銷加工課長黃嘉輝說,赤柯山和六十石山的居民大多是八七水災之後,陸續從嘉義、雲林等地區遷徙而來。最初這批移民是種稻的,每甲地可收成「六十石」而得名。後來發現山上種金針更適合,才變成今天大都種植金針的盛況。

玉里赤柯山名字由來則因1951年以前,原生樹林中有六成以上是赤柯樹。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這裡發現了這種質地堅硬的樹木後,便開始大量砍伐輸往日本,戰時使用的數量更為驚人,赤柯樹幾乎砍光。

近年為提升傳統農業的競爭力,使農村活力再生,花蓮縣政府和鄉鎮公所及農會共同輔導金針農,將傳統的金針專業產銷區,逐步轉型為精緻的休閒農村,提供遊客完善的食宿與交通服務。

花蓮縣玉溪農會總幹事蔡宗翰說,每年與金針農民協商留花,共約有300公頃作為觀賞,吸引觀光客。

辭去竹科工作,青年返鄉做「無硫金針」

「因為有了第一個寶寶,考慮請保母、父母年邁等問題,所以返鄉接下父母的農事。」黃怡瑄說,和丈夫李錦智皆辭去原本在新竹園區品管員的工作,回到赤科山老家務農,並且用兒子出生的時間9:17作為品牌名稱,創立「917美味工坊」。

李錦智說,山上農地種金針,原本都是慣行農法,農藥、化肥都沒少用,曾想完全轉為有機,但光是除草一年就要好多次,又找不到工人,只好折衷,冬季才用除草劑,夏天盡量採友善農法。

由於花蓮區農改場在病蟲害防治上提供協助,讓李錦智夫妻更有信心,四年前轉為友善栽種生產無硫金針。李錦智說,不能使用除草劑,人工除草很辛苦,工人又難找,所以即使想擴大種植仍苦於無人力。目前種植金針2.3公頃,其中1公頃留花觀賞。

金針花採收後的加工,夫妻倆採用傳統的柴燒窯,不用二氧化硫熏蒸,也沒有泡亞硫酸殺菁。李錦智說,揮汗站在窯前,火還不能太旺,烘乾室維持約攝氏50度,每次要30個小時才能烘乾,而且中間柴火不能停,不時得去巡視。

黃怡瑄說,因為無農藥、手工生產柴燒無硫金針成本高,售價比別人高,起初一年200斤賣不完,但這兩年消費者食安意識高,一年1,000斤賣到缺貨。

鼓勵生產「無硫金針」,仍有農民過量使用二氧化硫

花蓮縣衛生局新聞稿,花蓮縣衛生局長李宏滿表示,花蓮縣政府近年來積極輔導金針農集中產製生產無硫或安全金針、及留花發展觀光等措施,違規金針產品已大幅減少。金針是全國各縣市衛生局重點稽查的項目之一,金針農及盤商絕不可心存僥倖。

依據衛生局近年稽查紀錄顯示,產自花蓮的金針合格比率已大幅提升,而極少數業者的違法行徑不但影響消費者健康,破壞花蓮縣整體優質農業形象,且也造成花蓮絕大多數守法業者的傷害。

李宏滿呼籲業者及民眾共同把關檢舉不法產品,花蓮縣衛生局將提供罰鍰金額40%的高額檢舉獎金。

花蓮縣衛生局食品藥物及毒品防制科長陳耀陽說,金針加工使用二氧化硫是為防止金針褐變以維持賣相,過量攝取二氧化硫易造成肝損害及其他過敏的問題。

民眾可透過保存方式、顏色、完整包裝及安全金針標章來辨識,避免選擇太鮮豔(鮮橘色)者。

此外金針浸泡處理後可去除大部分殘留的二氧化硫,建議消費者在烹調金針前,先把乾製金針浸泡於攝氏25度冷水60分鐘,或45度溫水20分鐘,並扭乾再重複上述步驟2至3次,即可將二氧化硫殘留去除約70%;若開蓋煮沸約3分鐘,即可去除90%以上的殘留量。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