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行的國文教育,是沒有達到目的的,因為連目的是什麼都含混不清,更別說是手段。你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繼承道統?那只是極端少數人。絕大部分學生並不需要也不想要,終其一生更是完全不會用到。那你花那麼多時間要學生死背硬記幹嘛?
國文課的目的是什麼?老實說,我到現在還不知道,因為官方說詞實在太過籠統又過於狡辯,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國文」這個科目存在的目的除了學生拚考試升學和教師拚考績以外到底是什麼。
不過「作文課」的目的倒是挺明顯的,除了考試以外,作文課,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寫出一篇好作文。無論是為了拿高分還是其它有的沒有的。
我以前在補教業混過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剛好教的就是作文,一開始是當國中作文課的助教兼班導,後來自立門戶,從國小到高中都教。書也出了、接下來還要繼續出;專欄也一直在寫,接下來還是會繼續寫。這樣,我夠資格出來講講幹話吧?反正大家都在講幹話,我出來跟大家一起共襄盛舉一下,有人有意見嗎?就算有意見我還是會出來講幹話啊!哈哈哈哈哈!
所以最近又來每年一度的文言文比例之爭,我也來參戰一下,當作是刷刷存在感。刷存在感:這是我的目的。為什麼一直提到目的?因為一定要先設定好目的,才能探討手段是否能有效達到目的啊!那麼,以目前現行的國文教育來說,個人認為是沒有達到目的,因為連目的是什麼都含混不清,更別說是手段。
我在教作文的時候,難免一定要碰到國文領域,但我的做法是:管它國文領域怎樣,在我的課堂上,作文,就是用來表達「你想要告訴別人什麼」的其中一個手段。也就是,作為「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其中一種方法。
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文字上的手段有很多啊:詩詞、散文、新詩、小說、甚至歌曲、短句等。這還單單只是文字上的手段,如果加上非文字上的手段,那就更豐富了。我們有很多很多方式可以拿來「傳達自己的意思給別人知道」。
而作文,教的其實就是「表達」。別的老師我不知道,起碼我的課堂上是如此。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透過文字「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讓對方知道,如果對方一頭霧水,那就是「成效不彰」。我們就換另外一種手段,也就是把文章改善或者重寫,直到學生能夠確切將自己的思想確實表達出來為止。只要能辦到這一點,我就把它定義為一篇「好」作文。
當然,你愛用古典詩詞來當修飾,那很好;問題是:對方看不看得懂?所以你會看到我的文章非常非常白話,白話到跟口語幾乎完全沒有差別,因為我的目的是:我想要讓你懂我在工三小朋友。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是炫耀自身文學造詣或參加比賽,那手段,也就是寫作技巧就完全不同了。而爭點就在這裡。阿是每個學生都要成為國學大師或者參加比賽或者當作家嗎?就算文字創作者,也有很多種類啊,我這種專門開地圖炮的就是其中一種啊!

官員們,還有教師們、同行們,你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繼承道統?那請把那些東西放到博物館和文學館,讓有興趣的人自己去鑽研,我保證這樣可以永久繼承。永遠都會有人喜愛的。
但那只是極端少數人。絕大部分學生並不需要也不想要,終其一生更是完全不會用到。那你花那麼多時間要學生死背硬記幹嘛?那是教學技巧問題,今天我們不討論這問題。問題是:如果你連讓學生擁有「賞析」文言文的能力都沒有,連「理解」都辦不到,你到底在欉三小。
不要為了百分之一的學生,而硬拖著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跟著一起陪葬!那樣沒有比較高尚,那樣只會顯現出你們對於「教育」這兩個字的認知低落到連我的國中學生都還不如!我不奢求我的學生一定要寫出架構完整、詞句優美的文章出來。第一:個人能力不同。第二:個人喜好不同。對我來說,他們能夠好好「在跟人溝通的情境下能好好表達自己」就是很棒的事情了。
對身為曾在補教業教作文的老師我來說,當我的學生連篇白話文章都寫不出來的時候,其他什麼都不用說了,都在講幹話。「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這是我的目的;寫白話到讓你靠北連連的文章,這是我的手段。
那你們的呢?你們到底要達到什麼?你們到底想要什麼?來告訴我啊!記得,用「寫文章」的方式告訴我喔!
本文經Objection-蕭奕辰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