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萊攝影課教我最重要的事:原來,一個好的攝影師需要大量的閱讀

柏克萊攝影課教我最重要的事:原來,一個好的攝影師需要大量的閱讀
Photo Credit: Sandy Hsie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想,桑塔格要是出身在這個有Facebook、Instagram和智慧型手機幫助下,每秒產出幾萬張相片的世界,可能會昏倒吧。

在我心中,攝影純粹是一門與圖像有關的學問。而這個想法,在我讀了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論攝影》(On Photograohy)後,完全顛覆了。

桑塔格被譽為美國最有智慧的女人之一。在她的短篇論文《論攝影》裡,就探討許多攝影與道德的界線。

裡面有許多我過去拍照未曾想過的議題,但也有許多不能苟同的地方。

我想,桑塔格要是出身在這個有Facebook、Instagram和智慧型手機幫助下,每秒產出幾萬張相片的世界,可能會昏倒吧。

看見自己的進步

在這樣有系統的學習下,不斷地接觸同班同學高張力的創作,終於在一個月後的第二、三次發表中,看見自己的進步。

第二次的主題是Photography and Narrative,雖然照片成功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於此同時,我也開始面臨了風格的抉擇。

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問自己:「我是個好的彩色攝影師嗎?」

評論與指教

柏克萊提供了非常棒的學習環境,我們有一間專屬的Critique Room。每個專題之後,同學們要把自己的作品以任何形式釘在牆上發表。

Critique Room

評論的進行有非常多種方式,潔西卡引導的方式是分為四輪。

第一輪稱為Description,也就是僅僅針對你看到什麼來討論,比如說:「這是黑白系列照」、「主角都是女的」、「穿的衣服都不一樣」。雖然第一輪看似很像在講廢話,可是在聽別人的廢話時,往往會發現自己觀察力的不足。

第二輪稱為Interpretation,也就是你對於這個作品的解讀。例如:「我覺得這張照應該是在記錄模特兒的日常生活。」

第三輪則是由攝影師本身出來真相大白,告訴大家自己的創作主題、靈感為何。

最後第四輪則是請同學提出,如果今天要延續這個系列作品,怎麼拍會更好。

重新定義「老師」的價值

這篇文章裡一直直呼我的老師潔西卡,不是我沒禮貌,而是潔西卡不喜歡我們幾個亞洲同學稱她為「老師」。

攝影/美學這門學問,不是按照年紀或是位階來決定誰比較厲害。

東西方教育很不一樣,老師不是一個指揮者,也不完全是一個知識傳遞者。很多時候,她們會大方承認自己真的不知道,但是一定會去查證。針對他們的專業,則依然傾囊相授。

那不會的時候怎麼辦?自己想辦法學!

在我們平日的課堂,潔西卡是不會教我們Photoshop跟Adobe Bridge的,相反的,她會告訴你哪裡可以學到這些知識,你得在課餘時間自己準備好自己。

一萬小時的練習,是成為專家的必經之路

除了三次專題之外,潔西卡建議我們每個人每周要拍一百張照片。因為所有大師之作,正是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快門試驗中誕生。

課程結束了,攝影師的路才正要開始

我記得最後一次上課是去舊金山的藝廊參訪,那天也是我的生日,在地鐵站道別時我問「韓琦教授」能不能和壽星合照一張,她很爽快的答應了。但是地鐵裡非常昏暗,於是她說了一句至今還令我印象深刻的話:

「現在,妳已經是個攝影師了,那麼我該站在哪裡?」

本文發表於作者部落格:20 SOMETHING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