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做工的人、洗頭小妹書寫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才是我想看到的國文教育

能讓做工的人、洗頭小妹書寫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才是我想看到的國文教育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只期待每個職業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故事和心聲。不用很文雅,不用很美麗,但要所有人都可以完整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才是我會想要看到的文學教育。

最近光是看臉書就已經發現文言文白話文數十篇文字出現,對我來說非常遙遠。我是個喜歡讀書的人,而且是那種什麼東西都讀,從俄羅斯文學的托爾斯泰(Leo Tolstoy)到當代BL熊漫兒雷也我都看。才剛寫了BL經典漫畫《紐約紐約》,現在正考慮要寫托爾斯泰的《復活》還是顯課微支(Henryk Sienkiewicz)的《你往何處去》給《新使者雜誌》。今天晚上還看完了一個朋友要我看的底層勞工博士論文研究。

甚至報紙最後一頁的求職徵才版我都能讀出興致,正考慮投給《自由時報》當作文化週報的內容。但這是因為我把讀書讀字當作一種孤獨的樂趣,那是一種不為人所知的,很難形容並且確實是一種孤單的有趣娛樂。我其實喜歡和人接觸,親和力也夠,但總有些時候我會想要獨處一下,又因為自己個性幾乎無法閒下來,於是洗車打蠟、寫作、磨刀、整理工具、煮很麻煩的料理以及閱讀各種讀物對我來說是一種獨處時的休閒放鬆方式。

對我而言沒有任何高下之分,吟詩或者是自己寫一首詩大概和研究如何簽牌會中下一期的十億樂透彩一樣快樂,討論《紅樓夢》裡面後四十回的筆觸也和在龍山寺找香腸哥罵政府一樣趣味盎然。但這是因為我把讀書寫作當作打發時間的樂趣來做,越寫越好,大概就像洗車打蠟鍍膜一樣,熟能生巧,又因為工作的原因而必須有溝通能力才有這樣的表現。

由於這次的討論範圍在高中國文科,因為我根本不是高中出身,這對我來說很遙遠,卻又有一種哀傷感。如果我們認真看,我會發現我身邊很多師傅們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可能不會說,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或者甚至不知道該找什麼書來看。

所以我在這問題上第一時間問我身邊的師傅們,他們的第一時間反應是那些東西好像真的很好,但聽了其他人的感想後又覺得怎麼改好像也沒差。這確實沒差,我並不討厭讀古文,有些師傅也愛死了布袋戲歌仔戲,對他們來說那些古文詩詞就好像畫符灑水咒語一樣的神奇,感覺會是一種有趣的東西,存在與否都可以。

所以我繼續看,朱宥勳朱家安的觀點都很值得討論,吳明益寫得更完整,另一些正在教育現場有熱誠的老師支持古文,我也相信以他們對於古文的熱愛,那些享有名校資源的優秀學生應該也是能夠感受到的,我也喜歡胡又天的觀點,文言文和白話文難以切割,所以應該教的是「好文」而非特定文體。好,那和我一樣的技職教育學生呢?他們要怎麼樣才能夠和上面這些人一樣流暢表達意見?我身邊的街賣大哥總是說他也想出書,又該怎麼讓他可以得到寫作能力?

我難以想像像我這樣技職出身,連文組理組是啥玩意都搞不是很懂的人會有什麼改變?或許我們連出現在討論裡都會被嫌礙眼?更不用講其他人了,有很多人是長期被漠視的,偶然只能被論文當作研究對象的出現。每次討論的課綱,對我來說論點後來似乎都是針對菁英的,畢竟能上台面說話被轉載的本來就多是菁英,那不那麼菁英的人呢?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課程提供不同職業別的人討論?

Paolyta-B_Liq_600cc_empty_glass_bottles_
Photo Credit: chia ying Yang @ CC BY 2.0

我身邊的街賣者和街友大哥故事很多,很值得被挖掘被理解,又有人能跟他們對話討論嗎?受過去正規文學教育的人又真的悲天憫人經世濟民嗎?我常常在想,我身在工地現場,靠著一本工地相關紀錄的文集而僥倖成名。這同時也代表了台灣過去居然真的沒有人以工地勞工作為主要的紀錄書寫對象,除了三洋維士比和保力達B,我找不到以工地勞工為主的戲劇電影小說散文集,這是過去國文教育的失敗還是成功?

失敗於在裡面的人沒寫,作家記者們也未曾在意?成功於這類題材根本不須討論,文學歸文學,只要古典風雅即可?我自己是亂讀亂學,亂七八糟的湊再一起成為現在的樣子,所以我不覺得改了以後會有什麼用,但也不反對趁這個機會討論一番。

我真正期待的國文或者說基礎文學課程不應該討論放那些課文,甚至我覺得根本應教如何寫作比起閱讀經典還來的重要,其餘的那些文學之美對我來說太遙遠,太高空,我只期待每個職業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故事和心聲。不用很文雅,不用很美麗,但要所有人都可以完整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才是我會想要看到的文學教育。

我身邊隨手可得各種題材,例如我今天經過美容院,就認為美髮店也應該出現一本《洗髮的人》靠著面對不同客人,不同程度和需求來討論出美容院的辛酸以及觀察。一定有失戀要剪髮的,有等著裝扮好以後去約會的,這些美容師的工具設備人脈,甚至職業技術的養成,洗頭小妹在冬天洗到脫皮的故事我常聽聞,卻無人用整本書籍寫來,我一直覺得可惜。

而,讓更多人可以書寫,可以發聲發言,會是現在的教育可以做到的嗎?我們又要怎麼改,才可以做到呢?我們是否可以討論,該如何改變我們的教學,才能讓更多人在自己有意見想要表達時,完整地闡述自己的感受或是意見?

本文由林立青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