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文明古國,如今每月基本薪資不到台幣五千:給柬埔寨孩童一個可實現的夢

曾是文明古國,如今每月基本薪資不到台幣五千:給柬埔寨孩童一個可實現的夢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柬埔寨過去因數十年戰亂時期知識份子遭到屠殺,導致教育水平嚴重停擺,雖然目前柬埔寨政府開始重視教育並開辦許多學校,國小到高中都是免費義務教育,但教育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文:劉金蕙

柬埔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非常著名的千年遺址吳哥窟,那是有2000多年歷史,聞名世界的觀光勝地,也代表曾是中南半島文明古國的過往,而近年柬埔寨則因其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中國重點投資的國家之一,逐漸帶動基礎建設與發展。

看見柬埔寨的真實

記得初到柬埔寨金邊市,最難忘的是每次出門要面對壅塞的車陣、坑巴泥濘的馬路及逢雨必淹大水的景象,起初也聽同事分享,居住在柬埔寨貧民窟的家庭遭受到強行搬遷的故事,居住在一間沒水沒電的房屋,更辛苦的人甚至連遮風避雨的房子都沒有,必須在垃圾中尋找可用來搭建的材料,蓋一個勉強生活的地方。

當我跟著柬埔寨社工接觸貧民窟服務家庭,環顧著他們所居住的房子和社區環境,一個木造高腳屋和家徒四壁的簡陋,竟然是這裡每戶家庭生活的真實樣貌,小小空間裡面居住甚至可能不只是一戶家庭,走在社區的馬路上孩子們光溜溜的在垃圾堆中遊戲,心想這樣的生活環境怎能讓孩子有好的照顧和教育。

許多文化衝擊和問號,讓我想更認識這裡,雖然聽到關於柬埔寨紅色高棉歷史令人感到害怕,卻也心疼親身經歷的柬埔寨人們,尤其千百年前這裡還曾是全世界最繁榮的地方之一。

IMG_8283
IMG_6107

現實的經濟環境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柬埔寨人低於每日收入不足1.9美金的貧窮線的人口約2.2%,收入不到3.1美元的更佔21.6的人口,也就是說在2012年時,柬埔寨有320萬名人口落於貧窮線以下,每天的收入不到3.1美元。2017年柬埔寨人民每月基本薪資為153美金(不到台幣5000),而我們所接觸的家庭,更多是從事撿回收、嘟嘟車司機、路邊賣小點心等,家庭月薪多低於這基本薪資。

許多媽媽們為照顧年幼孩子留在家中做手工地墊,每天僅能做數個賣到市場,一天約2美金收入,相較之下,在外資進入柬埔寨及許多民生物資均仰賴進口情況下,在金邊市區隨便店面的餐點,基本都要3美金起跳,超市物價更和台灣相差不多(台灣法定基本月薪21009元,約700美金),是貧富懸殊最現實情況。

IMG_6151

教育的迫切需要

柬埔寨過去因數十年戰亂時期知識份子遭到屠殺,導致教育水平嚴重停擺,雖然目前柬埔寨政府開始重視教育並開辦許多學校,國小到高中都是免費義務教育,但教育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跟著柬埔寨社工深入家庭後發現,許多家庭因無力支付基本學習用品,及教師因薪水低廉向學生收取額外補習費用,家庭面對經濟現實壓力,許多孩子到國中後輟學率因而居高不下。

很多人描述柬埔寨就如四五十年代的台灣,家庭觀念很重,家庭中女性常生到不能生,孩子數量多,而因柬埔寨是傳統母系社會,婚後大多都是男生住進女生家中。目前家扶現所扶助的家庭很多是父親無責任的離開,或父母到外地工作後失聯,將幼子們丟給親屬或是年邁的祖父母;許多家長或成長中的孩子,因沒有受教育機會和生活現實,以致柬埔寨偷竊、搶案、賭博及毒品盛行,這些現實讓我所接觸到的柬埔寨孩童,對穩定讀書就學都相當珍惜,許多孩子的夢想就是學得更多,長大後擁有一技之長改變貧窮,也幫助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

IMG_8320

柬埔寨人的善良與純樸

這份工作需跟著柬埔寨社工拜訪家戶或辦理服務活動,雖然通常只有幫忙拍照和給予建議,但在一次次和人們互動中,可感受到他們友善與熱情,總是微笑的雙手合十「啾哩不蘇哇」和你打招呼,孩子們更會好奇很盯著你,只要你一個微笑就能換來大大害羞的笑臉,這是我在柬埔寨最喜歡的風景。

在柬埔寨也常看到本該在學校念書的孩童,卻在路邊風吹日曬兜售茉莉花圈或水果,更有小孩抱著襁褓中的幼兒沿街乞討,我看見柬埔寨人多會給予幫助,對此他們表示「雖然我也辛苦但至少我還能工作。」雖然經常也覺得自己能力小小,卻深深相信,即使只能幫助一個人,但後續一個人能影響更多人,希望這正向循環可植入柬埔寨,幫助更多人獲得希望與協助,

IMG_1761

*目前家扶基金會柬埔寨分事務所,雖成立不到兩年,但我們投注心力更認識和了解在地孩童需要,目前針對孩童營養補充、生活照顧、教育資源補充、健康及醫療協助、父母親職能力訓練及父母就業技能等提供方案服務,並雇用柬埔寨社工希望提供能貼近柬埔寨家庭的服務,更期望讓柬埔寨孩子夢都能有實現的一天。

作者介紹:劉金蕙,現為家扶基金會派駐柬埔寨專員,因為對世界的好奇而熱愛旅行,因為對學習的渴望總喜歡挑戰自己的不可能,因為知道這世界仍有許多角落存在連三餐溫飽都是問題的人,孩童連學習機會都沒有的情況,只希望貢獻自己小小的力量為這世界做些什麼,也感謝家扶基金會給我一個機會從事國際社會服務工作。更相信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這些孩子的世界。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