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癮到愛情:我們迷戀的是什麼?

從上癮到愛情:我們迷戀的是什麼?
Les amants (1928), Rene Magritt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距離林徽因去世已經十年了。更愛「林徽因」的梁思成為何再娶,而沒有娶到林的金岳霖,為何在她去世後依然痴情呢? 

文:Kun-Han Lee

愉悅,抑或對愉悅的渴望

在1953年的一場老鼠實驗,心理學家Olds和Milner把小電極片裝到老鼠的腦袋,以便可以用電流波刺激腦中的某一部份。由於陰錯陽差的結果,他們無意間發現當他們送出刺激時,小老鼠就像發狂似的等待下一次的刺激,就連已經餓了一天的老鼠,也可以完全忽視啜手可得的食物,只為了等待再次的電流刺激。

這使Olds和Milner認為了他們找到了腦袋的「愉悅中心」,亦即腦中產生愉悅感覺的地方。之後在人身上重複類似的實驗,也發現了產生的刺激會讓人欲罷不能,如果直接把產生刺激的控制器交給受測的人,一分鐘甚至平均按了四十下,連在飢餓的狀態之下也完全不想進食,就像瘋狂的上癮一般。

然而,這件事情最大的驚奇之處在於:在之後的研究中證實,Olds和Milner發現的其實不是什麼腦袋的「愉悅中心」,而是「對愉悅的渴望」──受測試的人感受到的並不是愉悅,而比較類似於「如果再按一次,某種美妙的事物就會發生」這樣的感覺。這其實是腦袋中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的一部分:藉由讓我們產生對於愉悅與幸福感的渴望,去驅動我們的行為,讓我們「Do it again」。

當腦袋發現一個可能獲得對於生存與繁衍有幫助的機會時(譬如食物或是性交),腦袋中的這個部分,會分泌所謂的多巴胺(Dopamine),以便讓整個腦袋停止其他的工作,把全副的注意力都轉移到目前這個機會上來。最重要的,多巴胺所產生的,並不是「愉悅與幸福感」,而是「對愉悅的渴望」,這逼使我們去行動,去抓住這個機會,而不是什麼都不做,靜靜的享受愉悅。 

幸福,抑或永不停止的追尋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載。每個人終日忙忙碌碌,像是在追尋自身的快樂,滿足與幸福,但是到頭來卻時常發現幸福的時間極其短暫,而追尋卻沒有停止的一天。反過來說,即便遇到生命中重大的打擊,幾乎痛不欲生的痛苦,當時間過了之後,回頭來看,卻雲淡風輕,似乎一切都不再重要。所以我們常聽到:時間可以治療一切。

人為什麼總是在追尋幸福呢?

而為什麼不管幸福或痛苦,時間都能沖淡一切呢?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要最大化的增加個體的生存與繁衍,根本跟個體的愉悅或是幸福感一點關係都沒有。換而言之,你體內的基因與演化的選擇,根本不在乎你到底是幸福還是痛苦。它在乎的,是你有沒有努力去做那些可以幫助生存與繁衍的行為。而這個以多巴胺為運作原理的回饋系統,正是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藉由「追求愉悅的渴望」,驅動著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去完成能夠幫助生存與繁衍的行為。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個體一直沈浸在幸福感當中,反而是有害的。因為如果身處在幸福當中,最棒的行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誰又會努力去付出任何行動呢?  

在一場負鼠(opossum)實驗中,實驗者隨機選擇一些負鼠為「彩卷中獎者」,給予牠們大量的食物,負鼠會利用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享受多一些的空閒時間嗎?並沒有,他們馬上多生下許許多多的小負鼠,直到他們跟以前一樣忙碌為止。

永不停止的追尋,是演化與基因所設計的一個局。

渴望,抑或渴望想像中的愉悅

如果真正驅動一個人欲罷不能的,是對愉悅的渴望,而不是愉悅本身,那所渴望的「愉悅」,就絕對不是真正的愉悅,而是我們自身對愉悅的想像(當然,愉悅本身也是一種感覺,所以這邊指的是對這種「心理真正感覺」的想像)。所謂的上癮,假設抽菸好了,固然抽菸的感覺可能很美好,至少是短暫的美好,但是會讓我們上癮到無法自拔的,卻更多是對想象中「抽菸會獲得的感覺」的渴望。 

這就說明了即便是上癮的人,也是滿足的時間少,焦慮,等待,以及痛苦的時間多的多。因為在大部分的時間,內心裡佔據的是對於「想象中那愉悅感覺的渴望,而不是愉悅本身。等到真的放縱自己,享受真正的愉悅,那樣的愉悅也許跟之前「想像中的愉悅」有不小的落差。真正愉悅的感覺可能是如此的短暫,所以在下一次的放縱之前,中間是仍然是漫長的焦慮與等待。

愛情,抑或自我的投射

根據目前的研究,當男女在愛情當中,腦內的多巴胺分泌亦會大量增加,這種情況與上癮十分的類似。如果說愛情(以及伴隨著親密的欲望)與上癮的生理機制是相似的,那也許驅動我們的,其實是我們對愛情的渴望。而我們內心中的美好的那個人,其實是我們內心對愛情想像的投射。

這個觀點其實並不算罕見。為了說明這個觀點,我想利用一位中國記者兼兩性作家「包士山」提到過的例子──「梁思成,林徽因,與金岳霖的三角戀」:

當林徽因不知道自己更愛誰時,梁思成和金岳霖坐下來討論半天,得出結論:梁思成愛林徽因更深!金岳霖決心退出。此後,夫妻倆視金岳霖為共同朋友,發生矛盾時甚至請金岳霖調停。

弔詭的事情,發生在林徽因去世之後。

喪妻後,梁思成很快再娶;金岳霖卻終生未娶。有一次,他執意請大家吃飯,大家不知他為何請客。等吃完飯,他才說:「今天是徽因生日。」此時,距離林徽因去世已經十年了。更愛「林徽因」的梁思成為何再娶,而沒有娶到林的金岳霖,為何在她去世後依然痴情呢? 

無他,結婚久了,梁思成看到了林徽因最真實的面貌,很優秀,但並非完美無缺。否則,他不會跟她鬧矛盾;而且,他習慣了家庭生活,林去世了,他如果不再婚,無法繼續生活。

一往情深,往往抵不過生活習慣!

對於金岳霖而言,由於沒有真正共同生活,林徽因始終是他心中完美的投射。當她不在了,這種投射會更完美,而且他過慣了獨身生活,再過下去無妨……

也許所謂的痴情,某種意義上,不過是愛著自己的內心投射。反過來,痴情的人,其實某種程度上很自我,不願接受外界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痴情是一種自我迷醉。

愛情與上癮,也許真正迷戀的,都是心中那個投射出來的愉悅,或是投射出來的完美愛情。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