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免費泰簽告終之際,泰國出現了「4年智慧簽」 與「10年銀髮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近期推動所謂的「泰國4.0」,積極推動經濟結構朝向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表現出來的行為之一就是簽證政策。
泰國對台旅遊簽證免費政策自9月1日失效,引發泰簽送件數大增之際,其實,在泰國政府有意推動醫療旅遊與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的目標下,即將有一群人將可申請有效期分別長達4年、10年的「智慧簽證」和「銀髮簽證」。
泰國8月24日通過所謂的「智慧簽證」,針對專業工作者發放的4年簽證,這些工作者可以帶著他們的配偶與孩子待在泰國,最長4年不需要取得工作許可。其他類型簽證則是每90天得向簽證主管機關報到,而「智慧簽證」持有者一年只需要到移民署報到一次即可。明年1月起開始實施。目前針對專業工作者簽證為2年一期。
而可以取得這類簽證的專業工作者包括投資者、創業者、高階主管或是高度專業工作者,這類簽證目的是為了引進知識,藉此成為商業發展與長期經濟利益基礎。
根據泰國總理幕僚主管Ampon Kittiampon分析,三種類型的專業工作者最容易取得這類簽證:
- 第一類,申請在東部經濟走廊工作的醫療領域的人才管理、研究專家、航空工程師。
- 第二類,獲得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投資許可且有意投資10大高科技產業如汽車、高收入旅遊業、醫療旅遊、智慧電子、農業生技、食物創新、機械人、航太、生質燃料、生物化學、數位與醫學醫療等領域的投資者。
- 第三類,新創投資者。雖然此舉得到泰國當地外國商會的讚許,但也期待泰國政府能夠更為數位化,提出有效的電子解決方案。相較於越南與馬來西亞都已經電子化,泰國仍然採用紙張。
銀髮簽證長達10年,僅14國公民可申請
除4年簽證外,泰國現在針對14國沒有犯罪紀錄的外籍退休人士提供10年簽證,申請者的銀行帳戶需有至少300萬泰銖的存款,此外也必須擁有包含至少一年1萬美元與住院補助的健康保險,擁有有效10年簽證者每3個月得向移民署報到一次。
10年簽證,分為頭五年的居留許可,五年期滿可申請延長另一個5年。申請者的配偶與20歲以下子女均可申請。開放的14國包括澳洲、日本、丹麥、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挪威、瑞典、瑞士、英國、加拿大與美國。
泰國為了推廣該國健康醫療產業,除10年簽證外,也向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與中國公民開放30天到90天的簽證,更早前,泰國向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開放長效期簽證。在未開放前,這些國家公民最長簽證期僅為1個月。
根據GFK市場研究報告指出,泰國2016年的3200萬旅客當中,2%是為了醫療目的,使用的服務項目包括健檢、美容整形與牙科。Kasikorn研究中心估計,光是2017年,外籍病患將會為民間醫院帶來480億到490億泰銖的收入,年增3%到4%,2016年則是成長8%。
醫療觀光服務是近年來亞洲各國亟欲發展的領域,泰國也同時面臨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各國的競爭。根據Visa與牛津經濟的共同研究報告,泰國近年來再度成為亞洲醫療旅遊的領導國家之一,境內有受到美國醫療照護機構評鑑委員會所成立的JCI所評鑑認證的58間醫院。
台灣官方民間期待泰簽免費續實施
(中央社記者劉得倉曼谷30日專電)
泰國對台灣施行簽證免費措施將截止,9月起恢復收費。台灣給予泰國旅客觀光免簽以來,吸引許多泰人赴台。台灣官方和民間業者都希望雙方能對等免簽證,促進交流。
台灣每年約有50萬人次前往泰國旅遊,在泰國的台商、僑胞也有15萬人,經貿和農業等方面交流密切。
台灣從2016年8月起,對泰國旅客施行免簽證措施,來台觀光30天免簽,官方與民間業者都組團到泰國宣傳,希望更多泰國民眾前往台灣體驗美食、美景和人文風情。
泰國則依旅遊市場變化,對台灣和其他21個國家地區,施行短期免簽證或簽證免費措施,其中簽證免費措施將於8月底截止,9月起恢復收費。在台灣辦理泰國簽證需新台幣1200元,在泰國國際機場辦理落地簽證為現金2000泰銖(約新台幣1800元)。
中華民國駐泰國辦事處擬定說帖,希望泰國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增進雙邊交流。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 4-YEAR PROFESSIONAL VISAS GET GREEN LIGHT(Khaosod English)
- Ten year ‘Geeza Visa’ now available for Retirees in Thailand(Phuket Gazette)
- Visa extension scheme to push medical hub target (Bangkok Post)
- Investors greet move to grant 4-year visas(Nation)
核稿編輯:楊士範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