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曼德拉效應」不可能錯,也不可信

「曼德拉效應」不可能錯,也不可信

Photo Credit: Walt Cisco, Dallas Morning New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曼德拉效應」的說法看來很吸引,但實際上非常危險。

近日本網一篇舊文章〈為甚麼他們會記得一套不存在的電影?〉流量增加,記錄顯示讀者主要來自Google。該文跟所謂的「曼德拉效應」有關,因此我猜讀者是搜尋這個字眼時按進去,但不知道為何突然有那麼多人搜尋。

後來我終於發現疑似源頭。在上周末,Facebook上一個稱為「4794真知識頻道」的專頁,貼出一段宣稱前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案出現了「曼德拉效應」的影片,該專頁其他影片觀看數字在一萬至數萬不等,但這段影片則高達61萬,有近6千次分享。

4794
4794真知識頻道影片截圖

「曼德拉效應」是很吸引人的題材,這類內容在Facebook上容易傳播開去。心理學上有所謂的「虛幻真相效應」,你越見得多的說法,越傾向相信——即使沒有根據。這種影片一旦廣傳,假如不主動、積極駁斥的話,只會有更多人相信,就如大量流言。

那麼,「曼德拉效應」到底是甚麼?

「曼德拉效應」這個名字,源自一群相信曼德拉(Nelson Mandela)當年於獄中已經逝世的人。然而事實上,曼德拉出獄後在1993至1997年間曾擔任南非總統,到2013年才逝世。最先使用「曼德拉效應」的Fiona Broome自稱是「作者、研究者、超自然顧問」,於2010年創辦以「曼德拉效應」為名的網站。

RTR144Z
Photo Credit: Ulli Michel / REUTERS / 達志影像
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出獄。

網上的超自然社群中,有不少人認為大量類似情況——人們記憶跟事實不符——的真正原因,並非那些人記錯,而是他們記得一個「不同的」過去,至於為何他們會記得這些「另類歷史」?網上亦有各種解釋︰他們來自平行宇宙、時空交錯甚至是有自然力量修改歷史,而錫安教會的梁日華牧師則指「這是一件神早已預言會發生的事情」。

大腦常製造錯誤記憶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的記憶非常容易出錯,而且可以被事後修改——因為記憶並非靜態地存放在大腦之內,而是每次需要召喚記憶時重新構造。專門研究虛偽記憶的Elizabeth Loftus就做過實驗,透過暗示令一些實驗對象「記得」兒時在商場迷路的經歷——但這不曾發生。

現時對虛假記憶的研究,已經令心理學家知道不少植入假記憶的技巧。這類研究亦開始改變法庭審訊、警察查案的程序,減少證人受問題引導得出假記憶的機會,令審訊更加公平。

在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聚集起來,一起討論他們的經歷。一旦出現了「曼德拉效應」這種說法,就會開始有人嘗試尋找「證據」,努力自圓其說。而讀到網絡文章後,我們在回想時亦有機會修改記憶,甚至原本較為含糊的記憶亦清晰起來。

專門研究假記憶的心理學家Julia Shaw反對軍方往往在衝突事故後,所有人聚集起來聽取匯報,她指出這會令所有參與者分享記憶,所有記憶合而為一、失去各自的細節。較好的做法應是每人各自獨立記錄,再整合對比。

不幸的是,網絡就是容許大量分享(錯誤)記憶的地方。例如,你可能本身沒特別記住比卡超的尾巴末端是否黑色,經別人一說,就可能「回想」起自己以往見過這款比卡超,然後覺得這是「曼德拉效應」的例證,甚至成為「見證人」之一——雖然你也可能是受到比卡超的耳朵誤導。(對,這是網上討論「曼德拉效應」的一個例子。)

RTSLQAM
Photo Credit: Kim Kyung-Hoon / REUTERS / 達志影像

無法推翻的說法

「曼德拉效應」那些多重宇宙、修改歷史等解釋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不會錯。

就以那段講述甘迺迪遇刺案的影片為例,影片宣稱當日甘迺迪所坐的時四人開篷車,但現時可以找到的歷史記錄都顯示那是六人車,車上多出了時任德州州長康納利(John Connally)伉儷。

影片指這些記錄都來自「曼德拉效應」後的新現實,因為康納利受傷後在醫院受訪影片、1991年電影《JFK》中的歷史片段,都證實德州州長在現場。旁白宣稱,而要產生如此大改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去到1963年將歷史改寫」。與此同時,不知怎的在「現實被修改」後往往留下痕跡,令到有些人保留「舊記憶」,一些間接記錄如博物館、動畫等都沒有修改,就是「曼德拉效應」發生的證據。

留意到問題了嗎?你必須先假設「甘迺迪坐的是四人車」,然後一切「六人車」的證據都可以說是「來自曼德拉效應後的現實」,連常見陰謀論常見手法「把所有反面證據斥為偽造/忽略」都不必用,而任何「四人車」的證據則是「舊宇宙留下的蛛絲馬跡」。這是「公我贏字你輸」、永遠無法推翻的說法。

Brain Maze
Image Credit: Illustration Works / Corbis / 達志影像

況且,要維持這個奇特信念,我們必須相信過去發生的事會被修改,而且只會輕微修改(輕微得像是會記錯的東西)及留下少量痕跡。這真的比起那些「痕跡」源自記憶出錯、人為錯誤合理嗎?

信念有時難以改變

這類不可能被推翻的說法,茶餘飯後網上閒談都不應該助長。我這樣說好像太過嚴格,但容我解釋一下為何我認為這些影片有害。

人類有維持信念的傾向,這本身並非壞事,畢竟我們不應動輒看到新資訊就立即推翻舊有信念——否則每天會被Facebook上的內容農場文弄得頭暈眼花——但同時,完全不改變信念,會令我們無法從錯誤中修正過來。

而我們最難以改變的信念,都跟世界觀、價值觀、身份認同有關,所以為甚麼宗教、政治可以令人討論得面紅耳熱、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殺死對方。為了這些信念不被改變,我們會盡力把聽到的資訊扭曲成符合信念的模樣,說服自己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