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學的一次Homestay為我帶來的絆

日本留學的一次Homestay為我帶來的絆
photo credit: REUTERS/Issei Kato/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去Homestay交流去到像我一樣,多了很多爸爸媽媽,多了很多親戚朋友,多了很多「絆」(きずな),多了一個日本的娘家。

雖然我和鹿兒島的爸爸媽媽已經認識多年,但他們從來未見過我的丈夫,這一次旅程就像正式介紹我夫君給他們認識一樣。台灣女生的「爸爸媽媽」千叮萬囑我們到了一定要打電話,報告行蹤,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大概什麼時候到家。舟車勞頓幾小時,終於到「娘家」,他們預備了盛宴,而我三位鹿兒島「爸爸媽媽」都在。兩位媽媽開口第一句就是:「おかえり!」(中文:歡迎回來!)我也很不客氣地說:「ただいま!」(中文:我回家了!)我的鹿兒島父母和我的外子是初次見面,他們十分正規地正座、打招呼。

在座的上賓還有當年「からいも交流」的地區統籌,她是茶園媽媽的好友,當年就是她勸茶園媽媽和台灣女生「爸爸媽媽」參加交流成為接待家庭的。她說:「真的想像不到當年那個胖胖又開朗的女生,如今已經成為三子之母還帶丈夫孩子來探望我們呢。」我的茶園媽媽則半開玩笑的向我的外子道歉,她說:「我這個女兒笑得很大聲、日文又不靈光、而且吃很多。當年我冰箱的牛奶、乳酪和麵包常常給她吃清光。(喂!媽媽!)可是呢,她是一個真性情的人,她對誰都很真誠,她很粗魯但她很善良。謝謝你一直以來照顧她,辛苦你了。」

那幾日我就真的像女兒一樣,和孩子留在家裡。爸爸就開車帶外子、哥哥到景點遊覽。我和妹妹、弟弟在家時,我做飯、跟媽媽聊天。我最掛心的就是這個媽媽的眼睛,我說:「媽媽,今次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你看看弟弟。他很白,眼睛很小,不像我。」媽媽的手摸我的臉、鎖骨、膊頭,再摸弟弟的臉。她帶一點哀愁說:「Mayi,對不起呢,你特意來讓我看看你和弟弟,但這一次我看不見了。我記得你的輪廓,但我見不到弟弟的樣子了……還有,當媽媽很辛苦吧?你瘦了很多很多呢。」

茶園媽媽提議最後一晚在她家過夜。我們一家五口轉移陣地到她家。茶園媽媽把我當年留宿的房間打掃乾淨,她說:「第一次留宿,你單身;第二次,你帶了哥哥來;第三次,你帶了一家來。這個房間越來越擠迫呢。」要知道鹿兒島的平房佔地很廣的,一個房間絕對足夠一家五口有餘。茶園媽媽教我煮很多鹿兒島菜式,又買煙花給我的孩子玩,又陪哥哥到田裡捉獨角仙…… 我就像當年的我,在家裡洗碗、打掃、吃和睡。

翌日早上我們要離開到機場回港了。和茶園媽媽分別的時候,她說:「要做個好妻子,好媽媽。你回日本定居的話,我會時時寄蔬菜水果給你。我會一直在鹿兒島,你隨時喜歡就來,知道嗎?這是你的娘家。」然後我抱住媽媽,緊緊的抱住她,我忍住眼淚道別。下一次見面,可能又已經是三、四年後的事了。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去Homestay交流去到像我一樣,多了很多爸爸媽媽,多了很多親戚朋友,多了很多「絆」(きずな),多了一個日本的娘家。連外子也說我是薩摩磁石。

最後我很想跟現在閱讀這文章的日本留學生說,日本有很多這類型的Homestay交流活動,大學的留學生辦公室一定會張貼在壁報。我自己當年就參加過石川、金澤、名古屋、鹿兒島的交流了。到日本學日文、觀光購物、吃喝玩樂固然重要;經歷日本人的生活,和他們活在同一屋簷下,親身體驗日本文化,最重要是認識一兩個終身日本人好友,也是非在日本才有的難得經驗。凡此種種,要好趁青春、留學日本、沒有家室時才能成事呢。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Facebook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