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過去多是漢人、男性、異性戀文學史」上百位作家連署減少文言文

「過去多是漢人、男性、異性戀文學史」上百位作家連署減少文言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朱宥勳認為,「台灣國文教育最荒謬的地方,就是一個學生就算認真地唸了六年國文課,他走進書店裡面,卻幾乎一個作家都不認識。」

台灣元老級作家鍾肇政、林亨泰、李魁賢、東方白等作家,6日發表聲明,要求9月10日教育部召開的課審大會將台灣新文學納入課綱,參與這項聲明的作家共同提出「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

這次的爭議,主要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訂出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例為45%到55%、必讀選文20篇,但課審會普通高中小組卻提案修正為古文至多30%、必讀選文為降為15至20篇,因此引發軒然大波。

自由報導,聯合聲明由《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至今共有逾130名知名作家、文化評論家等專家及學者響應,如鍾肇政、鄭清文、楊青矗、杭之、陳芳明、吳晟等,表達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等改革主張。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表示,台灣社會變動劇烈,1996年女性離婚可分產,使男女更平等,今年大法官釋憲也支持婚姻平權,但國文課本文言選文仍多是漢人、男性、異性戀價值當道,「教育怎麼可以跟不上時代!」他支持改革調降國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建議添加如原住民文學、女性文學、同志文學等更多元內涵。

陳芳明今天也投書媒體《並非全國高中生都要讀中文系》強調,如何面對一個越來越多元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與不同價值觀念進行對話,才是國文教育的目的。

文言文所不能到達之處,似乎可以藉由現代文學來補足。正如我在政大中文系上課時,常常提到中國文學史是一種漢人文學史,也是一種男性文學史,更是一種異性戀文學史。這種文學教養,已經無法符合民主開放的要求。

白話文教育,或現代文學,可以容納女性作家,原住民作家、同志作家的作品。以開放態度來討論教科書,不要用「去中國化」或「統獨對立」來看待這個問題。文言文與白話文可以互補,而不是互打。

而由鍾肇政等130名作家發起的「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則指出,「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

「從文言到白話,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我們並不否定」。聲明也表示,身為創作者,「我們支持並呼應此一關係到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我們強烈希望,本國語文教育能夠引領青少年在國民養成過程中,與台灣這塊土地繫連,與台灣文學作品一起呼吸,進而經由世界文學的觀照,認識世界。」

也進一步提出三項訴求:

  1. 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
  2. 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本國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讓本國的國民心靈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連。
  3. 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並與世界接軌。

朱宥勳也在臉書表示,「台灣國文教育最荒謬的地方,就是一個學生就算認真地唸了六年國文課,他走進書店裡面,卻幾乎一個作家都不認識。」

他沒讀過劇本,讀不懂現代詩,不知道怎麼讀小說;他沒讀過女性主義,也沒看過任何一篇同志文學;他被教導了一種奇怪的、正向的作文體,因此在人生茫然頓挫的時候,完全找不到表達自己的方式。因為他沒機會看到任何一篇抒發人性暗面、真正有深度的文學作品。

只要把好一點的課本放在那裡,就會有二十多萬人花三年去讀。這就是台灣文學讀者的總和了。這是現成的陣地,我們卻一直任它荒廢。

余光中:拋棄文言文 將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不過,上月30日詩人余光中受訪時卻表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如果把它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王德威、曾永義等6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和海內外學者8月25日也曾聯合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呼籲謹慎審議課綱」連署聲明,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比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至今連署人數破萬。

該連署其中包括余英時、許卓雲、李壬癸、胡佛及劉炯朗等17名院士,及余光中、白先勇、齊邦媛等文學巨擘,還有大學現任或前任校長劉維琪、周行一、黃文樞等人。也提出下列聲明:

  1. 白話/文言不應有如此巨大分別,從國語演變史(國語文法、現代漢語史)的發展觀察,國語是20世紀初以來我們詮釋古典、創作新文學的工具,其中包含新舊、跨地域的語文或文學演變,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
  2. 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然而,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3. 文化經典是一國文明素養的重要內涵,如何讓它們自然融入在地的社會環境,讓學生不只藉由它學習語文,更能從中陶鑄審美與想像的能力,宏觀的視野與思想,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宜有更為詳細的規劃 。
  4. 十二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應當泯除中文、臺文、華文領域差異,共同追求自由多元的語文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聯合報導,加入聯署的余光中,也認為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余光中指出,語文比任何政府都要長,政權的生命很短,10年、20年一變,或一直更換輪替,但語文的價值是永久的,特別是文言文,帶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

針對白話文,余光中則說,白話文則是一言難盡,「囉唆的不得了!」

中時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從今年起,中國大陸國小語文教科書古文比例占30%、初中占50%。

相關評論: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