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爛片:《情人眼裏巴基斯》雖幽默好笑,背後卻盡是殘酷歷史

不是爛片:《情人眼裏巴基斯》雖幽默好笑,背後卻盡是殘酷歷史
Photo Credit: The Big Sick /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8月和9月,先後有兩齣在香港上映的印度、巴基斯坦好戲, 相比各方面「夠晒大」的猛片《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我們或容易忽略了《情人眼裏巴基斯》(The Big Sick)這種溫情小品。

約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城市遺址,在印度河岸信德(upper Sindh)曾有哈拉帕文明,屬於兼容不同部落的原始酋長邦國,橫跨今日巴基斯坦、至印度德里一帶,一度觸及西北的阿富汗及伊朗。

到了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受到高加索、伊朗高原的雅利安遊牧民族進佔,在數百年間南亞地帶出現不同帝國,最終在公元前四世紀以「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最強大,推翻「大南.難陀」(Dhana Nanda)後建立孔雀王朝,才勉強稱得上形態統合的帝國,但實情到了阿育王(Ashoka)管治時期,整個帝國分立成四大區域,其中偏西北的區域就是今日的巴基斯坦。

Screen_Shot_2017-09-07_at_6_15_30_PM
Photo Credit: Google Map

電影中的「烏厭都語」,其實是當年蒙古帝國的通用語

到孔雀王朝走向衰落的時期,希獵人曾在公元前二世紀進侵,紛亂過後,出現後來被中國稱為「大夏」的貴霜帝國崛起,國土北至阿富汗,南至印度恆河平原北邊。貴霜帝國之後,中亞與南亞地再由笈多帝國(Gupta Empire)基本統合了多個區域。

到了七世紀開始,穆斯林民族進佔巴基斯坦與印度一帶;直至十三世紀,區域又遭到突厥人進佔;十六世紀開始,隨著蒙古人帖木兒逝世,中亞帖木兒帝國衰落,及後不敵烏茲別克人南下,便進一步南移至北印度一帶,建立了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蒙古的諧音),而電影中男主角所指的烏爾都語,就是當時南亞蒙古帝國的通用語言。

這樣的民族歷史演變,中亞至南亞一帶由遠古的部落、酋長國到後來的帝國,無論是地方族群崛起,抑或雅利安人、穆斯林人、突厥人、蒙古人進佔,期間也受到希獵文化、波斯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等影響,無論地理環境乃至歷史王朝,那裏難以構成鮮明又強烈統一的民族帝國,直至近現代,最強烈的文化色彩,依然是以語言、宗教、族姓(家族)作為主要區分。現在我們不難明白,為何巴基斯坦到今天仍基本劃分成四大省,長期面對國內持續不斷的分離衝突,同時亦要面對跟印度的政治與文化對峙。

《情人眼裏巴基斯》對於世界各地的巴基斯坦人來說極具時代性,在異國如何面對不同文化思想、宗教與政治衝擊,是非常實在的事。即使印巴問題跟香港人無關,但只要了解多一點、眼光放遠一點,科技對地域界限的衝擊只會愈來愈大,怎樣跟不同文化思想的人共存共融,置身廣大亞洲地區的一員,還是不應徹底冷漠。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