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生活更好 快來訓練批判性思考

想讓生活更好 快來訓練批判性思考
Photo Credit:Franco Folini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Franco Folini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Franco Folini CC BY SA 2.0

翻譯:Wendy Chang

有次在創意寫作課裡,一個從中國來的優秀交換生問我為什麼不到中國教批判性思考?當然她只是開玩笑的,她也沒有什麼權力可以讓我真的到那邊教書,只是帶過而已。可是有兩件事讓我事後想想驚訝了一下:首先,她從共產中國來,很多人都能猜到批判性思考在那很容易會踩到政治底線。政治教化是非民主國家控制思想的手段,每天洗腦人民,批判性思考恰恰與其相反。所以在中國教批判性思考有什麼好處?結果她是我在台灣遇到最具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學生。

第二件我想到的事是如果可以教批判性思考,我要怎麼教?如何教?全部都可以用教的嘛?現在我覺得批判性思考無法透過教學完整達成,只能用示範的方式讓學生了解。

「批判性思考」並不是一個可以學然後應用的技能,不像你學做燉牛肉只要完整的食譜、原料,以及廚房就可以達成。蘇格拉底身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典範,從沒教過他的學生如何做到,他只是想知道當人們樂觀地說自己很好、很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內心裡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批判性思考要做的事就是去找出這些想法或是人們真實的樣貌。

批判性思考是一種內在習慣,看待事情的角度是由內而外,每當我們思考事情或是自己時,所擁有的看法或意見通常不太可靠,從來沒有簡單的真理來鞏固我們的想法。你要對這個世界保持自己的一點想法,因為每次溝通討論某件事,都會把它放在一個架構中來解釋,解釋因人而異,而且解釋不同的點就是自己的意見。有些意見比較有價值 (生病就該去看醫生而不是找鞋匠),有些不應該只看他的字面意思 如我想我是一顆足球(編註:football,有燙手山芋意涵),而有些確定性比其他高。

但這裡我想要說的是:你不可能去否定台北是台灣的首都,或是否定比爾蓋茲很有錢,因為這樣太荒謬了,可是在解釋為什麼阿拉很偉大、巴黎為何適合居住、你的女友很正、某人是好人,或是現任總統對台灣是否有好處這幾件事時,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說故事。

我們在想上面那些事時,通常會考慮其價值,可是常常發生加入個人偏好的情形,這樣就看不到事情真正是怎麼進行。每次在講述有價值的事,偏見還有錯誤認知長存我們腦袋中,可以拿出來爭論的意見是內心僅有的,而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

現代科學已經確定哲學從蘇格拉底時代就提出的假設:我們會選擇性地回憶、蒐集對自己有利的資訊,來支持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會理性地思考,但是事實上我們做的只是理性地證明或是更加確立一些言論,這些言論則是我們非理性層面早就有了,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內曼把這內在不理性稱為「確認偏誤」,算是在理解「偏見」的歷史裡一個蠻新的名詞。

為什麼我會提到這件事?通常我們在溝通時會交換雙方的意見,這些意見可能有偏頗、也許是錯的,不管這些想法是從老師教的還是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說的。

接著批判性思考就進來了,大家會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有所不同或是偏頗,有必要的話他們就會調整,「先入為主」的觀念常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做事的時候這些觀念就會轉化成動機鼓勵或支持我們去做。舉例來說:男人對女人的態度是由他所處的社會形成的,在穆斯林世界長大的男人和在瑞典長大的男人對女人的態度就會不同。

打老婆在古蘭經中是正常的事,前提是她不服從你,可是深究「服從」這個詞,什麼情況下女人會算是「不服從」?假設她是你的財產或是軍中下屬的話才有可能,而可蘭經正是主張前者。再來來討論為什麼要在意可蘭經講什麼?裡面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每一條都會限制或是控制讀者的思想,很多人覺得可蘭經已經流傳幾千年,照著書中說的做是對的,所以打老婆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要限制自己的思想,女性會同意這些想法嗎?如果同意可蘭經所說的,我們就只是照著偉大的神藏在字裡行間的指示,要求所有人服從,可是實際上不是所有人都買單,我們不會!為什麼我們要?它對一半的人類沒好處。

那批判性思考可以做什麼?首先它可以喚起大家的意識,知道我們其實抱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促使我們去做很多不太公平的事;再來,它可以刺激大家去討論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不是合理,然後幫助大家去思考其他可能動機,知道為什麼這些動機會促使其他人去做其他事。

簡單來說,一個人做事為什麼是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是依照他的原有的觀念還有大時代的背景,十九世紀的準則(可蘭經則是七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觀念就不同。批判性思考了解這些思考習慣,雖然看起來是真理其實只是不同的思考方法及意見,如果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就會自行調整,我們有力量可以減低這些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批判性思考是進步的關鍵,如果想要提高生活品質就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一般來說西方社會比較注重這項能力,會把它納入教育的一部份特別是學術領域,科學要發揚光大科學家就要有批判思考的精神,人文領域也是一樣。

可是在台灣批判性思考不是那麼受重視,我們也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只會接受讓他們「安全」的想法,做什麼事會讓他們平安無事過生活,他們就會依照這樣的邏輯過活。和諧平靜是這裡的生活文化卻是知識進步的阻力,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有權有勢的人想要維持他們的地位,會一直複製對他們有利的想法去影響社會大眾,而不是關心這些事情的人的想法。

難怪批判性思考在這個島上不受歡迎,如果有這種思考態度就是反社會的想法,特別是當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如原本預期的那麼美好。人們對批判性思考抱持不好的看法,是造成生活這麼不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