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文沒有文法?別再用「這樣說比較順」呼巄你的外國朋友啦

誰說中文沒有文法?別再用「這樣說比較順」呼巄你的外國朋友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瞭解中文文法,除了能讓你避免一些翻譯上的陷阱,也能讓你教外籍人士華語時比較專業之外,更能讓你對自己的文化獲得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會。

文:史嘉琳(Karen Steffen Chung,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學過英文的人常會認為,英文文法有點複雜,甚至有點「多此一舉」,不像中文「沒有文法」、沒有麻煩的詞尾等變化,而且用中文交談,大家不是能溝通得好好的嗎?

可能真的有人認為「中文沒有文法」,因為沒有屈折變化(inflection,像go, goes, going, went, did go, have gone和book, books; child, children等),更因為一般台灣的國文課裡也沒有教中文文法,不像中國大陸,一般學校就有「漢語語法」課。中文的確不像英文,需要記得加一堆文法詞尾,可是,這就代表「中文沒有文法」嗎?

實際上,「文法」並不侷限於時態與複數的詞尾變化,文法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方式就是語序(word order),就是說,哪個詞放前面、中間和後面,而中文文法是以語序為骨幹。

中文句子最重要的資訊要擺在句首、句中、還是句末?

先考一下讀者:中文句子裡,最重要的資訊(就是「重點」,「the point」)擺哪裡,在句首、句中、還是句末?其實這點搞不好是中文文法的核心問題。這點能掌握住的話,英翻中、中翻英時,不容易把句子的焦點(focus)擺錯地方,語言交換教外國人中文時,也比較不會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困擾。對方問你A句和B句到底哪裡不同,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能那樣說時,你可以輕鬆提出答案,不用瞎掰。

這個問題從英翻中的角度來探討,比較容易看出中文的特色。

這一句話選自John Steinbeck一篇叫做「Johnny Bear」的故事。

故事中,敘述者需要決定,到底是租哪一間房間。

  1. 比較好、可是比較貴、離工作地點比較遠的房子,
  2. 還是就近租一間較廉價可是比較不舒適的房間?

敘述者後來還是選擇比較近的那間,主要的理由是:

After all, I only slept in the bare cold room.

這句話該如何翻成中文呢?筆者用這篇當教材時,大部分的學生就直接順著原文的語序說:

「畢竟,我就只有睡在那間空蕩又陰冷的房間裡。」

這樣翻對嗎?好像原文所有的意思都翻出來了,不過,我們先問一下自己,這句話要傳達的重點是什麼?跟中文譯句的重點一樣嗎?

問過的人都說中文譯句的重點好像是:「這房間空蕩又陰冷,所以一定很不舒服。」

可是其實原文要講的重點是:「這間房間,條件雖然較差,可是因為我只用來睡覺,白天不會經常在家,也不準備常常在家裡招待客人,所以房間的那些缺點其實對我影響並不大。」

所以中文實際上應該這樣翻才對:

「畢竟,那間空蕩又陰冷的房間,我就只用來睡覺而已。」

中文裡,無論如何,重點一定得放句末。

中文重視語序,英文重視語調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中文跟英文一樣,主要的語序是SVO(Subject – Verb – Object),就是主詞先講,再來是動詞,受詞放最後,例如,「他(主詞)愛看(動詞)電影(受詞)。」可是中文又有另一個必須迎合的要求,就是最重要的資訊要擺在句末。那,萬一句子的重點是主詞或動詞的話,該怎麼辦?只要是句子最主要的重點,就必須想辦法擺在句末。例如:

「淑珍打掃房間了。」

Sue cleaned the room這句話的重點好像是說,房間現在乾淨了,不用再為這件事煩惱了,並沒有特別強調打掃的人是「淑珍」,可能平常負責打掃的人就是她。如果要強調打掃的人是誰,就要把打掃的人挪到句末去,例如:「這次打掃房間的人是淑珍。」SVO雖然是中文句子的基本結構,可是為句子做最後語序上的決定權,還是在於「重點放句末」的原則。

那麼,如果上面這個英文句子要特別強調打掃房間的人是誰,要怎麼寫呢?其實有好幾個不同的處理方式。以下有三種可能的英譯方式:

  • Sue is the one who cleaned the room this time.(句首)
  • This time it was Sue who cleaned the room.(句中)
  • The one who cleaned the room this time was Sue.(句末)

這三種譯法,都跟中文一樣是用語序來強調打掃的人「是誰」,可是實際上,較常用的方式,光用文字寫,看起來就跟原句一樣:

  • Sue cleaned the room.

英文經常不用語序表現出重點是什麼,用的是語調。這種處理的方式,因為沒有任何詞尾或語序變化來讓讀者知道重點在哪裡,只能用黑粗體字或斜體字來讓重點字看起來較突出。可是說話時,講話的人會用一個特別高的語調來唸出「Sue」這個字,讓聽的人知道,他認為Sue竟然會打掃房間是件新鮮又罕見的事。

中文和英文,雖然是毫無親緣關係的兩個語言,可是結構上相當相似,像的地方遠比不像的地方多,不過在語調這點上,差別就很大。說英語時,語調會隨著說話者在當下想要強調什麼而跟著改變【註1】,中文每一個字的聲調卻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因語調的要求而改變。這就會讓學中文的外國人相當困擾,不知不覺在強調某事時,中文四聲會亂掉。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2015.10.24北京清華大學的中文演說【註2】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其實可以多聽這個演講,從祖克伯不很標準的中文可以多體會,外國人聽「台式英語」的感受,也許會刺激你多注意你的英文文法與發音)

1
Photo Credit:英語島雜誌

從句子結構看,西方人講話比較直,華人說話前先鋪路

「重要資訊總擺在句末」這個結構,是漢語語言學尊師趙元任先生(Y.R. Chao)所分析出來的,再把它命名為「topic-comment(主題-評論)」的結構。依照這個結構,句子的「topic」,也就是大家已經放在心上又感興趣的主題,要先宣布,後面才講出有關這個主題的新鮮事,或「新資訊」。例如說,「書已經看完了。」在這句話裡,該「書」是大家所關心的話題,而並非主詞,「已經看完了」是大家本來不知道而想知道有關這個主題的新鮮事。另外,瑣碎的背景資訊,諸如時(「今天早上」)、地(「在學校」)、原因(「因為趕時間」)、方式(「用手」)等也都要放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