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常識】一個「長鏡頭」,各自表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一個「長鏡頭」有三個解釋,完全出自於英文的lens、shot、take都可以被翻為中文的「鏡頭」所導致,也陰錯陽差地,成為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文:KC
說到「長鏡頭」,中文用語的朋友可能會有一些遲疑。所謂的「長鏡頭」應該指的就是那個吧?但是大家說的長鏡頭是不是同一個東西呢?
其實中文的「長鏡頭」當中,可以被解讀幾個不同的意思,主要原因是因為「鏡頭」這個中文詞彙,分別可以對應到三個英文詞彙 「lens」、「shot」 和 「take」。因此,雖然英文當中long lens、long shot和long take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但是中文都可以被稱為「長鏡頭」。
Lens指的是「鏡頭」這個實體的光學儀器,所以Long lens,指的是攝影機或相機鏡頭中,焦段較長的那些鏡頭。這些鏡頭通常焦段會在100mm以上,而絕大多數在實體長度上,也比普通鏡頭或廣角鏡頭來的長。
而long shot ,指的就是使用剛剛提到焦段較長的鏡頭,所拍攝的影片素材。用焦段較長的鏡頭所拍攝到的影像,通常會給人一種窺視感或壓迫感、壓縮感。例如諜戰影片常出現遠遠觀看目標人物活動的鏡頭,通常就是用這類的手法呈現。又因為長鏡頭的動感比較強烈,因此大部份電影在飛車、追逐等劇情時都會用長鏡頭來加強畫面的動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導演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就是此類長鏡頭的愛好者,他的電影多數是由長焦段的鏡頭所構成。
最後, long take是一個與「鏡頭焦段」毫無關聯的字詞,它指的是時間長於一般在影片中出現的鏡頭長度的鏡頭,有時也被稱為「一鏡到底」。在現代電影中,超過一分鐘以上的連續鏡頭(未因剪接被截斷),通常就可以被稱為是長鏡頭了。在這裡「鏡頭」指得是電影中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電影語法中相當於「單字」的部份。
在現代電影當中,一般鏡頭的長度常介於三至十數秒之間,而且在有些動作片或較緊張的情節當中,鏡頭長度甚至會在一秒之內。這是因為電影的語言極度仰賴剪接來達成,利用剪接來塑造一場戲的情緒和節奏,是比較容易且有效率的方式。此外,剪接有時也需要用來隱藏拍攝時演員表演不夠精準、道具或動作不連戲,或其他技術失誤。
因此,要拍攝一段長時間連續可用的鏡頭,經常意味著需要整合主要演員、背景演員、攝影機運動、鏡外各組支援的走位、鏡頭內整體的場面調度等等因素,因此拍攝長鏡頭所需的難度及時間會大幅提昇。但是,當長鏡頭被做好的時候,它的戲劇張力及可信度會大幅提高。
電影史上最早的幾部影片,包含《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或《離開工廠》(La Sortie des usines Lumière à Lyon)等片,都只是記實性的拍攝,雖然說也可以被視為是一段長鏡頭,但在現代電影的眼光來看,只是相當粗糙的鏡頭設計,同時,長鏡頭的選擇也只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剪接的概念。
1948 年,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推出《奪魂索》(Rope),整部八十分鐘的電影看似一鏡到底完成。但以當年的底片攝影機,一卷底片最多只能拍攝十分鐘出頭的長度,所以《奪魂索》其實是十段從四分鐘到十分鐘不等的長鏡頭,利用鏡位和剪接巧妙地接在一起,讓觀眾無法察覺鏡頭的切換,進而有整部電影是一鏡到底的錯覺。
十年後,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開場三分半左右的長鏡頭,被喻為是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與《奪魂索》的攝影機被侷限在一個場景內不同的是,《歷劫佳人》的攝影機隨著故事的發生,跟著主角穿越了數個街區。相較於《奪魂索》,擴大了攝影機的運動範圍,需要更多的事前準備和全體演職員的配合。
日後電影的發展,讓這類的長鏡頭成為技術和導演企圖的標竿,不論是《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一段主角群開車受埋伏,攝影機遊走汽車內外的鏡頭,或是《贖罪》(Atonement)當中跟著角色體驗戰爭後敦克爾克的頹勢,還是《原罪犯》(Oldboy)或《拳霸2》(Tom Yum Goong)裡一氣呵成的武打鏡頭(1、2),都在影史上立下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在《奪魂索》後的54年,電影早就進入了數位時代。 2002年,俄國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Alexander Sokurov)推出《創世紀》(Russian Ark)這部野心十足的電影,全片96分鐘從頭到尾實際一鏡到底完成,展示了冬宮33間展廳的展品,超過2,000名演員參與。
雖然《創世紀》在技術上的成就十分驚人,但過長的鏡頭、鬆散的劇情,免不了被觀眾批評太過無聊。事實上若長鏡頭沒有經過仔細的設計,考量到觀眾觀影的情緒,則經常淪為華而不實的炫技。
影史上受人推崇的長鏡頭大師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則將長鏡頭用的不著痕跡。許多時候,觀眾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一段連續的鏡頭。要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關鍵是他善於在連續鏡頭之內做到分鏡的效果,利用演員的走位和攝影機的運動,觀眾眼前的畫面不斷在特寫、遠景、中景間切換,感覺上就像正常的在看電影,而不容易意識到這是段長鏡頭。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