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能填補內心空虛的「壞糖」,反而是造成空虛感的元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糖上癮並非天生的基因所造成,卻深深影響個性與情緒。我們總以為自己一輩子離不開甜食,沒有甜食就活不下去,有些人還說服自己是天生性格基因缺陷,其實一切都只是成癮問題,導致你認知扭曲,更無法逃離成癮物質的魔爪。
文:亞倫・卡爾(Allen Carr)
成癮者之所以喜歡與患有飲食失調的人相處,看似熱鬧地大吃大喝,毫無壓力。但真正相聚的原因其實是逃避他人的指責。若大家都愛吃,就沒有人會阻止自己吃東西。成癮者都明白自己的飲食過於瘋狂、不知節制,這樣的行為是傷害自己的身體。若身邊圍繞著意氣相投的人,便不會凸顯自己失控或可笑。此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一旦擺脫糖上癮,「壞糖」對你的性格、自我感覺和健康的有害影響也將隨之消失,「壞糖」不只影響身體健康,也跟情緒波動脫不了關係。糖上癮並非天生的基因所造成,卻深深影響個性與情緒。
我們總以為自己一輩子離不開甜食,沒有甜食就活不下去,有些人還說服自己是天生性格基因缺陷,其實一切都只是成癮問題,導致你認知扭曲,更無法逃離成癮物質的魔爪。
歷史證據
若真有使人容易成癮的基因缺陷,全世界歷史上成癮者的比例應保持相當穩定,但事實並非如此。舉菸癮為例,1940年代有80%以上的英國成年男性有尼古丁成癮的問題,時至今日,菸癮者的比例已經降到25%。西歐和北美大部分地區也有同樣的趨勢。
難道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帶有成癮基因的菸癮者比例急劇下降了55%?
西方國家的菸癮者比例下降的同時,亞洲的吸菸人數卻大大增加。若是真的有成癮的先天基因缺陷,菸癮者比例怎麼會如此快速地上升和下降?甚至會在不同地區之間移轉?
認清你的敵人是誰
許多人看到這不禁想未戰先降,同時要面對小怪獸和大魔王兩個敵人,勝率極低。但若你洞悉小怪獸 (生理依賴)和大魔王 (心理依賴)的運作模式,以及如何操控你的生活,知己知彼,征服牠們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
第一次攝取「壞糖」後,小怪獸悄悄在你心中萌生,當時可能年紀尚小,對自己吃了什麼食物絲毫沒有印象。同時我們也就深受大魔王影響,當時尚未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就已被灌輸錯誤觀念,使你相信甜食等於獎勵。而諷刺的是,灌輸給你這種觀念的人通常是對你最有影響力的父母,他們以為如此獎勵是表達愛與關心的一種方式。連最親的人都是如此,我們當然不疑有他!不斷用含有「壞糖」的食物餵養身體裡的小怪獸,哪一天不給牠糖吃,牠就搞得你不得安寧,那種感覺不易察覺,宛如輕微的搔癢感,卻悄悄觸發了大魔王。
大魔王並非生理成癮,而是心理依賴,由於長期受外界錯誤資訊洗腦,使你相信「壞糖」帶給你愉悅的心情,或提供精神慰藉。大魔王將小怪獸的不安躁動解讀為「身體需要糖」的渴望。假如從一開始「壞糖」就沒有進入體內,也不會產生渴望,你也不需要為了滿足渴望而費盡心思。
每一次吃進「壞糖」,總能暫時撫慰體內蠢蠢欲動的小怪獸,才會有一種「壞糖」讓人感到舒服的錯覺。
實際上,糖上癮者只是從戒斷症狀的痛苦與不安中,稍稍回復到原本的狀態,一次又一次渴求「壞糖」,只為了消除戒斷症狀的不適感。而不受糖上癮制約的人根本不會落入此惡性循環,他們長期保持良好狀態,滿足感油然而生,毋須外求。
「壞糖」上癮者以為自己能藉此回復到最原始的狀態,感受那真正的滿足與幸福感,而你一旦吃過「壞糖」,就再也回不去了。每一次攝取刺激物質,身體對於刺激物質的耐受性都會增加,所以,每攝取一次糖分,下一次就要攝取更多糖分才能達到同樣的興奮程度。若停止攝入糖分,情緒更是馬上陷入谷底。
用糖分餵養小怪獸的時間越長,你越難感受到幸福,也就越來越依賴糖分。
這就是為什麼吃含有「壞糖」的食物從未讓你真正感到滿足,只想一口接著一口吃下去,永遠停不下來。
由於心理上過分依賴,你以為「壞糖」是唯一能填補內心空虛的食物,但「壞糖」才是造成空虛感的元兇。成癮由三個部分所構成:輕微的生理不適與低落、心理上的渴望與依賴、成癮者感到羞愧與自我厭惡。三種負面情緒彼此交織、糾纏著你,變成一種你覺得「還算可以」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將就接受這是自己所能達到最好的境界了。
雖然不易察覺小怪獸的存在,影響尚屬輕微,但小怪獸引發的大魔王卻能使你的生活陷入絕境。一旦內心的大魔王被喚醒,被剝奪的意念充斥大腦,反而讓內心的渴望如排山倒海般席捲而來。有太多錯誤的資訊,使你相信可以從中獲得快樂,想要完全不受影響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你唯一獲得的「快樂」就只是稍稍舒緩了戒斷症狀的不適,最後仍會陷入不滿足與罪惡感的輪迴之中。
面對問題
現在你已瞭解糖上癮與先天性格無關,而是多年來受洗腦的影響。糖上癮者多少渴望能像非成癮者般,享受無糖的快樂,但他們內心深處仍有些抗拒成為非成癮者,為什麼會如此懼怕戒癮?因為他們相信「壞糖」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只要心存此念,內心的衝突就會令你招架不住,要你戒癮簡直是要你的命!希望自己有能力掌控全局,消除內心的矛盾。
但成癮多年者心如死灰、無心改變,因此產生鴕鳥心態,只想逃避問題。他們欺騙、蒙蔽自己,和其他成癮者聚在一塊,共同逃避問題、一笑置之,但其實內心深處都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若不試圖改變,成癮問題將一輩子如影隨形,別再妄想有神奇魔法帶你跨越困境。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請你抬起深埋沙坑的頭並看清現實!事實其實並不可怕,毋須神奇魔法,只需有效的「輕鬆戒癮法」,改變的力量就掌握於自己手中。
無視於非輕鬆戒糖法的建議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