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全球: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重磅回擊

紀實全球: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重磅回擊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如同這世界的離合器,提醒著無法減速的全球,沒有人得因為落後而應該被遺棄(No one  get's  left behind)。

隨著世大運的風光落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於十月接力露出。影展自111個國家的1,500多部報名影片中,挑選歐美非以及亞洲在內的42部影片,以觀察式、實驗性、反思與感官風格,在世界急速變遷的情狀下,爭取閱眾首選。舉凡金磚五國峰會下的人地關係、日本核災後現況探討,以及台灣焦點導演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帶領閱眾了解排灣族與阿美族,在不同環境背景孕育下,與眾不同的美學傳統,都將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大展身手」。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是亞洲同類型影展中率先創立,舉辦歷史最悠久的影展。本屆入選影片歸納為「超越人類」(Beyond the Human)及「新視界」(New Vision)兩大脈絡。檢視人類文化如何在科技與物質世界之間,彼此互相形塑;部落文化的流失與活化;惡劣居住環境及勞工的近距離觀照等議題,如同台灣經濟發展上的縮影,一再挑戰閱眾思索台灣的在地與全球關聯。

對於台灣的閱眾而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於近日結束,並於會中宣揚發展中國家(金磚五國),自2006至2016期間,五國平均經濟增長率5.1%,高於全球平均兩倍之多,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高達50%;五國GDP總量占全球比重亦從12%上升至2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邀請埃及、幾內亞、墨西哥、塔吉克、泰國等五個領導人列席,提出「金磚十」模式,擘劃「中國版全球化」戰略思維,朝向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一帶一路」模式與「金磚十」模式三大方向,在五國成立示範電子口岸,建立跨境合作網路,及簡化國與國間簽證業務。

首先,中國試圖從理論的層次強勢領導金磚國家,挑戰「世界體系理論」的經濟發展困境。包含金磚五國在內的半邊陲國家,一方面支配某些邊陲國(未開發國家),另一方面又被技術更先進的核心國家(歐美)支配。邊陲受到核心的剝削,形成世界體系的空間劃分,正是金磚五國想翻轉的現有市場機制。

此外,中國飽受「榨取性」(extractive)經濟制度的批判,企圖透過榨取資源與空間修補(spatial fix)強制移轉,刺激長期穩健的經濟成長,弱化國內政局內鬥與不穩定性的「中國式治理」,同樣面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的理論挑戰(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學界並不認為「榨取性」(extractive)經濟制度能長治久安。

其次,從台灣在地出發,針對全球議題的關照,本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恰如其分地,在影片中回應了台灣在地與全球關聯。除了福島核災、中東危機、在中國電影《失控的生命》裡,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的社會快速變遷,影片透過死亡的現場,刻畫出當代中國隱含的社會問題。年長者不得老有所終,在垂死歷程的陪伴上,取代家人的是醫療專業人員,年長者絕食式的表達,以被轉送精神科做為解決方案,突顯了理性監控下極度非理性的一面,伴隨著不斷上演孤獨死亡的影片意象,試圖提醒親密關係,與認同垂死之人的道德與情感能力,可能是中國所面臨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而巴西影片《回家靠岸》中,探討在亞馬遜雨林部落與大城市里約( Rio de Janeiro)中流亡的青年,如何追尋身分認同,面對環境變遷與追尋的過程,充分回擊沉痾多年不得人心的巴西政治(目前總統泰梅爾(Michel Temer)創下巴西有史以來最低的支持率,僅有2%),以及新興政黨總以重視生態為名義,冠冕堂皇在政黨名稱冠上(ecology)的頭銜,卻從不重視生態。

台灣經典老電影《多桑》,曾重構了閣揆賴清德、立委黃國昌以及董事長樂團阿吉等人,伴隨其父一同成長的縮影,印度版多桑《印度礦工生涯》亦是本屆影展觀看重點之一。電影描述現今印度底層礦工期待未來,卻迫於無奈以礦山為家的現實,同時探問礦工身分在人際之間的疏離,讓盼望終歸成無法到達的彼岸。

同時,滿心期待一帶一路投注在「莫斯科-北京」高鐵開發案的俄羅斯,在影片《西伯利亞列車浮世繪》中,刻劃出不能飲用伏特加的長途列車,其俄羅斯常民的愛恨情仇,以及不同於新年煙火的車廂跨年等種種特殊情狀,可能都將在莫北高鐵開通的未來,不復存在。(參見筆者舊作《新瓶裝舊酒的一帶一路》)。

當然,望著課綱中文言文的占比爭議,台灣電影《作部落的人》也提醒了「部落托育」與教育本質。台灣教育本應將土地與人連結,但現行教育體制卻疏離了部落原鄉。所有在地文化、翻轉式教育等各種充滿新名詞的教育改革,就像揮舞著經濟大旗向前衝,而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如同這世界的離合器,提醒著無法減速的全球,沒有人得因為落後而應該被遺棄(No one get's left behind)。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