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與眾不同」付出代價:精神層面過於活潑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會給這群人冠上某種病理學名,是由於他們的行為舉止與「一般人」不同、不在「標準值」之內。因此當我們說某人有XX缺陷時,是否也可以說這個人只是「不一樣」而已呢?當在這病理學名亂如麻的世界中,我們很難將某人的特別行為,判定為某單一病症。而我們又如何界定某人是屬於合理範圍內的異常現象?
文: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 Petitcollin)
你只是單純與一般人不同嗎?
要解決「缺乏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帶著任何恐懼或假謙虛的態度,誠實地面對自己原本的樣貌。其實「你是誰」這個問題,我們在《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中就已談論過了。當我們說到「大腦多向思考者」時,我們會問:他們是誰?他們的行為表現是如何呢?這些人是天才資優生,還是一種智商高於情商的人?或是早熟的小孩?是不是「大腦多向思考者」也包括有閱讀障礙、拼寫障礙、算數障礙或圖像障礙⋯⋯等的XX障礙者呢?又或者這類的人士是過動兒?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自閉症、左撇子?還是有邊緣性格的人或有憂鬱與躁鬱症的人都可以算在內呢?在《我的自閉生活》一書中,作者潭伯・加登(Temple Grandin)指出,那些擁有超高智商或有閱讀障礙的人,至今為止都是尚未開發的未知領域。
我認為,當「一般人」研究以上提到的症狀、現象時,會過於切割每個症狀,將每個現象賦予單一的醫學名稱。之後,專家學者便專門地研究這些各別不同的障礙或症狀。因此,無法發現「大腦多向思考者」,其實是一個整體現象的事實。
為了要了解哪些人是「大腦多向思考者」,我們必須先釐清以上各個醫學名稱與內容,其中不同的病理學名中,有些現象在部分的病症中,會有重複或互補的狀況。同時,也必須說明的是:之所以會給這群人冠上某種病理學名,是由於他們的行為舉止與「一般人」不同。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舉止不在「標準值」之內。因此,當我們說某人有XX缺陷時,是否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只是「不一樣」而已呢?當在這一片病理學名亂如麻的世界中,我們很難將某人的特別的行為舉止,判定為某單一病症。尤其是,我們又如何界定某人是屬於合理範圍內的異常現象,或是異常中的特別現象呢?
既複雜又特別的思維
我建議使用「思維」二字來看待「大腦多向思考者」的智慧:他們擁有的是特別的、複雜的思維系統,其思考運作的方式就像蜘蛛網絡一樣,會不斷地發散,同時還會回溯到之前的經驗。
在《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中,我曾描述:相較於「一般人」的思維是以線性、序列的方式思考,而「大腦多向思考者」的思維則如同樹枝狀地,開枝散葉。首先,這是理解你思維機制的第一個概念。然而,之後我發現到使用「發散」與「串連」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你大腦運作情形是既不完整,也不精準的;「發散的思維」只能說明你大腦運作功能的一部分而已。因為,你的思維運作還包括回溯與交叉功能的網狀思考。而且,假如我說你的思維如樹枝般的發散,其實這說法含有線性的概念在其中。因此,我覺得用「複雜」的思維方式來形容「大腦多向思考者」的大腦功能,其實更貼近。但「複雜」並不一定意味著混亂的意思!
我們來看看埃格・莫蘭(Edgar Morin)如何定義「複雜性的思維」:
複雜性的思維,首先是一個念頭接著另一個念頭。一般的傳統思維是,人們在知識學問上作各個不同的分門別類,而形成單一學科或領域。然而與傳統的思維相比,『複雜性的思維』會不斷地產生交錯、連續、回溯的思考模式。
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同於將知識切割,形成不同科目的「線性思考」模式。因為「複雜性的思維」是根據其當下事件的情況,將知識重組。如果可能的話,會以整體的方式將各個不同的知識還原於其中。
因此,當我們觀察「複雜性的思維」運作時,會理解到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思維:所有的資訊都是根據當下事件的情況(contexte)進行分析、思考,而以全觀式的概念來解析所有資訊,也就是說某部分的訊息是屬於整體的訊息,而整體的訊息其實也隱含在某部份的訊息裡。「複雜性的思維」是以「迴路」的方式運作,而不是以線性的因果關係運行。這種思維,它不僅考慮到環境的主觀性,也權衡其不完備性:所以,「複雜性的思維」是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也不會面面俱到、盡善盡美。但它會不斷的演變、修正其想法。也因為「複雜性的思維」是一種機械式的互動機制,當事人會根據原因,便聯想到結果。
因此,這種思維模式有如運用汽車GPS(全球定位系統):你的目的地是單一、固定的,但你抵達該目的地的規劃路線則維持靈活彈性;可以不斷地重新評估,根據當下狀況而作調整。我們除了用GPS這比喻來說明你的大腦運作外,其實你大腦所擁有的GPS是更靈活:你大腦中目的地會不斷變更調整,也就是說你連目標都是彈性靈活的。而唯一不變的是,你對人道關懷的價值觀。
此外,「複雜性的思維」沒有分層、階級的觀念,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元件可以控制整個系統。這也許就可以解釋「大腦多向思考者」為何對於社會上的階級概念是如此難以接受的原因!
可是,擁有「複雜性的思維」的人,當他遇到不複雜、簡單的事情時,就會產生無聊的感覺,甚至會發生情緒低潮的情況。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腦多向思考者」常會被認為有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缺點。那實在是因為當下的事件,讓他們感到過於簡單、無趣,因此會產生無聊、不專心的行為。
舉例來說,有的父母會對我說,他們的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因此被貼上「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標籤。然而,他們發現他的孩子竟可以花好幾個小時專注在堆疊樂高積木上,但卻無法專心在課堂上的學習。「大腦多向思考者」之所以會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當對話者或演講者說話的節奏過於緩慢,或者過於圍繞在主題的外緣時就會難以集中注意力。此時,「大腦多向思考者」早已淹沒在說話者所敘述的細節中(就「大腦多向思考者」的角度來看),又或者因為他腦中正有個打不開的結,自己一直在這想法裡打轉。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