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抄襲還是致敬?設計代工灰色地帶的「網易嚴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種將成熟品牌的設計、品管小幅修改成為自己商品的行為,自然會面臨許多爭議,有的人覺得這十足是抄襲,有的人覺得這種商業模式侵犯了原品牌的權益。
網易除了是入口網站,還要經營電商挑戰無印良品
網易是中國知名的入口網站跟電子郵件系統,十年前與新浪、騰訊還有搜狐並稱中國四大入口網站。在BAT跟京東崛起後沈寂了幾年,近來藉由經營內部創業的電商「網易嚴選」,似乎終於找到了下一顆成長的引擎。

網易嚴選是一個生活電商,商品遍及各種生活用品,包括了家電、家具、服裝跟居家小物。在中國其他的互聯網巨頭正無所不用其極地將觸角伸向大眾生活幾乎每個層面時,網易嚴選採取相對利基市場的策略,訴求「好的生活,沒那麼貴」的概念。它的目標消費者是25至35歲的都會型男女,產品主打高C/P值。這群人可能喜歡無印良品,但同時每次購買時看到標價難免稍微再想一下。
ODM生活電商可能帶來的爭議
其實網易嚴選說穿了,就類似以前台灣常見的「剪標商品」,只是網易以巨大的規模在推動這項網路服務。而中國有廣大的代工業者長期接受歐美日品牌的委託,網易踩在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的縮寫,即原廠委託設計代工)模式的灰色地帶,整合這些代工資源,直接向代工廠商採購,扣除品牌溢價後,讓消費者能夠以原品牌六折、甚至更低的價格購買到外觀相似、品質相近的商品。
經由這樣的模式被網易嚴選「致敬」的品牌眾多,像是MUJI、雙人牌、MWF、Samsonite等等。價格差距以下面這兩個相似的保溫杯為例,兩樣商品重量同為210公克,但消費者透過網易嚴選就能夠大約2成的價格購入與膳魔師同等級的商品。


這種將成熟品牌的設計、品管小幅修改成為自己商品的行為,自然會面臨許多爭議,有的人覺得這十足是抄襲,有的人覺得這種商業模式侵犯了原品牌的權益。在今年五月杭州的G20峰會上,有一家「最生活毛巾」成為了峰會的毛巾供應商,在峰會結束後以這份履歷為賣點推廣自家的毛巾。在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點,網易嚴選「正好」找到了同一家製造廠,採購了相同材質的毛巾,並以「與G20專供同款」的方式進行宣傳。最生活毛巾眼見自己的行銷主軸被網易嚴選利用,創辦人於是親上火線與網易嚴選大打公關戰。
網易嚴選的行銷策略
除了大膽地以與國際品牌相同供應商、相同原料作為宣傳,網易力求商品盡可能地貼近市場,運用群眾的力量降低推出滯銷商品的風險。在「甄選家」專區裡網易會直接向會員蒐集回饋,小至烤麵包機的顏色偏好、到氣泡水機該如何定價,都在網站上廣徵會員的意見。
「甄選家」裡還提供限量的樣品試用服務,特定的商品在上市前的評估階段,就會被少量釋出給會員試用。被選中的會員可以免費獲得商品,但相對的也要在網易嚴選上發表試用心得作為交換。特別的是這並不是純粹的口碑行銷,經觀察真的有些商品在前期就因為回饋不如預期而打消上市計畫。


現今的網易嚴選
創辦人丁磊在年初喊出2017年目標是70億人民幣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網站成交金額),對比被網易嚴選大力致敬的無印良品在中國2016年前三季的營業額約22億人民幣來說,很可能網易嚴選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中國的無印良品。其他公司也因為網易嚴選的發展,跟進搶占同價位的市場,像是小米有品跟logo神似uniqlo的的名創優品。網易面對這些競爭所採取的回應,是踏出耕耘自有品牌的腳步,具體的例子是與江蘇衛視合作的「黑鳳梨」產品線,嘗試利用上線一年半來與代工廠合作的經驗開發自己的商品。
上個月初,網易嚴選在公司所在地杭州與中國中價位飯店品牌亞朵結盟,開了一家聯名旅館:亞朵網易嚴選酒店。飯店的用品跟設施大量使用了網易嚴選的產品,嘗試讓體驗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希望客戶能夠邊住邊買。不過這一步難免再次讓人聯想到無印良品:日本巨擘今年四月才宣布第一家MUJI Hotel年底將在深圳開始營運,預計2019年開幕的銀座的MUJI Hotel更是讓全球消費者引頸期盼。線上 vs. 實體、中國 vs. 日本,將來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值得持續觀察。
原文發表於灣熊 “Raccooon”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