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家寶藏」計畫的設計師說,他們以原住民的編織圖騰做設計,就像是這個計劃要傳遞的訊息一樣,是大家一起編織台灣的歷史。
由3名台灣人共同發起的「國家寶藏」計畫,從去年暑假開始開發網站和手機APP,要號召全球志工蒐集、翻拍各地檔案室與台灣有關的歷史文件,將遺落在世界各地的歷史記憶,像寶藏一樣挖掘出來。
發起人蕭新晟在「提案報告」中表示,美國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目前解密開放了約6000萬筆珍貴的台灣史料,從美方觀點詳實記錄了台灣日治時代、二戰、國民黨接收、228等歷史文件。但是這些資料都還沒有數位化,蕭新晟希望開發線上平台,將翻拍的任務做成遊戲,讓有興趣的台灣人都能出一份力翻拍檔案,最後將翻拍的文件建檔並匯集成目錄,建立一個數位開放的海外台灣史資料庫。
蕭新晟表示,他是在學校念中國史沒念過台灣史的「末代聯考生」,所以對台灣史一直有高度興趣。他說:
我將本專案取名為「國家寶藏」,是因為海外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普遍紛亂,想藉著一同挖寶(翻拍),來更深入了解我們(或我們父母)來自的「國家」以及她的歷史。
3個台灣人,想透過「挖寶APP」深入美國檔案館
《中央社》報導,34歲的蕭新晟2016年在紐約的g0v黑客松活動提出「國家寶藏」計畫,在今年3月獲得新台幣50萬元公民科技獎助金,與當地友人林育正、莊士杰共同執行該計畫,執行近一年後,國家寶藏網站於9月10日上線,也有臉書和手機APP。
蕭新晟解釋,美國國家檔案館有超過6000萬份檔案文件,政府機密文件30年保密期限一到,解密後都會送到檔案局。這些來自各部門的政府文件從此進入公開領域,供人參閱。於是他發想出號招志工到檔案館裡,調閱與台灣有關的文件,翻拍後公開到網路上,讓人們自由讀取利用。
蕭新晟說:「這些(檔案)都是對國家認同有幫助的寶藏。」
「國家寶藏」的計畫,包括了7名核心成員,除了3名發起人,還有設計師Moon、主持志工團的舜平、主持聯合國團的Lala、以及美國國家檔案館的駐館研究員仁芳。團隊設計出一款手機APP,參與志工可以使用這個「挖寶APP」工具進入檔案館翻拍,再上傳到網路由機器自動翻譯,並透過網路號召志工協助翻譯除錯,目前已完成1萬6000多筆檔案紀錄。
「國家寶藏」團隊並將任務分為3組——親自前往檔案局翻拍文本的「尋寶小隊」、將翻拍的檔案數位化、勘誤並翻譯的「鑑定小隊」、以及協助專案其他各樣事項的「後勤小隊」。



華府出任務,志工接力翻拍檔案局史料
《中央社》報導,蕭新晟說,「志工團從紐約出發,到華府每趟交通4小時,至今大約維持每個月去一趟,聲勢還不錯。一開始以為多是退休人士參加,後來發現滿多熱血的年輕人。」由於檔案局只在週間開放,有意參加的年輕專業人士還得請假才能參團。志工進入檔案局翻拍時,會編派一組序號,有助迅速調閱檔案。
國家寶藏團隊將翻拍的美國政府部門解密文件公開在網站上,又在同名臉書「國家寶藏」以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出翻拍出來的文件。
最近「出土」的一份寶藏,是一封署名台灣政治大學全體師生在1978年12月寫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的信,以娟秀的中文正楷毛筆字寫了滿滿5頁,開頭就舉孔子「民無信不立」的明訓,信中洋洋灑灑對卡特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提出「理性的抗議」。信末寫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希望您發揮良知的勇氣,及早對您的錯誤決定作補救,對歷史作交待。」
而端正的毛筆字,也讓蕭新晟驚呼,「機器辨識率超過90%!」
設計師:我們在共同編織台灣歷史
在這個專案裡負責平面設計的Moon說,當初蕭新晟他們找她來做設計,打動她的是其中一人說「我們想把台灣的歷史,從世界各地找回來」,她說這樣的概念很像在拚拼圖,於是結合了挖寶的概念去做設計。
「國家寶藏」的LOGO,是一副拼圖。設計師Moon說,當初討論很久,最困難的是台灣「是什麼」的概念很不明確,到底什麼可以代表台灣?她說很多設計喜歡用台灣島的圖像,但她希望能跳脫這個概念,後來團隊有人提到台灣原住民的編織圖騰,Moon則想到台灣的高山和海,於是結合了這2個元素,設計出國家寶藏的LOGO。
Moon說,山的圖案也沒有特定指哪一座山,另外因為台灣原住民有很多族,也沒有特定找一族,而是以編織的意象去做設計,「也像在編織台灣的歷史」。
Moon說核心成員已在前期將網站、手機APP設計完成,希望能將流程優化到任何人、隨時都可以參與,也希望能號召更多的志工到檔案庫挖寶。除了美國檔案局,團隊也希望能號招志工進入聯合國檔案館、雷根圖書館、甚至英國日本檔案館都有資料等待被挖掘,而不能到美國的人,也可以在網路上協助把挖出來的「寶藏」編輯除錯。
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羅士傑,得知國家寶藏志工為蒐集資料走訪美國國家檔案局,表示「太棒了,有一批人願意做這些事,很令人感動。」
羅士傑也開始徵詢台灣學界,盼能組顧問團,提供諮詢。他說:「無史料,無史學,美國國家檔案局裡的文件是美方施政記錄,代表的是美國立場,然而不同來源的資料提供比對考證,有助還原事件脈絡。」
目前國家寶藏庫裡有7個分類,包括了「中美斷交」「聯合國」「美援」「電影放映資料」「廣播問卷」「台北州美國領事館資料」等等。
國家寶藏團隊表示,這些數位化後的文獻資料和未來新加進的檔案都是完全公開,免費提供民眾點閱使用。歡迎大家用力分享,讓台灣人多多了解學校課本沒教,政府避重就輕甚至不提的台灣歷史寶藏。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