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資治通鑑》大講堂:韓信將兵、垓下之圍和劉邦的領導力

《資治通鑑》大講堂:韓信將兵、垓下之圍和劉邦的領導力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司馬遷、司馬光都總結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不懂政治,他放逐義帝自立為霸主,他在制度建設上,不借鑑前人的經驗,奮其私智,創制了一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制度。因此項羽的死很悲壯,具有美學意義,審美意義。但是從現實操作和領導人物的素質講,項羽的做法還是不能肯定。

文:張國剛

韓信將兵

關於韓信的故事,要給大家作為一個重點講講,因為劉邦消滅項羽的主要戰爭,都是韓信打的。

首先是攻打魏地。當時,韓信軍隊集結在河西地區,準備從一個叫臨晉渡的渡口過河,河對岸有個魏國的魏王豹,過去劉邦打彭城的時候,是跟著劉邦一起反項羽的,後來劉邦失敗,他又歸附到項羽門下,劉邦派人去找他,他很生氣,說:「漢王罵人像罵個奴僕一樣,我再也不想見他。」魏王豹是貴族出身,他不能容忍劉邦吊兒郎當的市井氣、江湖氣,他更受用項羽的做風(「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就跟著項羽與劉邦作對。

韓信採取什麼手法拿下魏王豹呢?他聲東擊西,假裝在臨晉這個渡口強渡,實際上他用木罌桶,從上游做成木筏,讓兵從上游過河。而當時魏國的大軍,都在黃河的下游臨晉這邊等著。韓信聲東擊西,把魏地平定了。然後又把代國,就是今天山西北邊大同地區平定。這時候項羽還在南邊被牽制著,韓信又越過太行山,出井陘口,進一步去攻打建都邯鄲的趙國。

韓信手下只有幾萬軍隊,趙國有二十萬軍隊,那怎麼能用幾萬軍隊打二十萬軍隊呢?韓信用了另外一個辦法,叫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把趙國滅了。打了魏、趙,還滅了代,那麼下面目標是燕。這時候他聽降將李左車的建議,派人去告訴燕國,說:「你現在如果不投降的話,我大兵就來了。」這是李左車出的主意,先虛後實,他告訴韓信:大將軍接連滅了幾個國以後,天下都震懾於你韓信的威名,你現在弱點是戰鬥力尚待恢復,手下都是新兵,優勢是你名氣大,令敵人聞風喪膽,所以你不如就派個人去告訴燕國,最好投降,不投降的話,我軍隊就來打,燕國一定會投降的。韓信採納了他的建議,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燕國果然從風而靡,投降了。投降以後呢,韓信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齊國。

韓信滅齊的時候,我們看看劉邦那邊的情況。這時候劉邦又從河南的南部往北部來了,在滎陽被項羽打敗了,從滎陽落荒而逃,就帶了幾個人逃出去了,過了黃河,逃往修武(今天的焦作),韓信正在那邊駐紮著。劉邦逃到韓信軍營的時候,韓信還沒起床呢,他就到韓信帳下把大將軍印拿走了,調走全部軍隊,只給韓信留了兩千人,讓他再招募士兵去打齊國。劉邦的軍隊,在中原老是打敗仗,本錢都被輸光了,而韓信的「盈利」又都給了他。

劉邦有了韓信的軍隊,又神氣起來了,他回到了中原,採取了一個新的戰略──騷擾項羽的糧道,他不但開闢北方戰場,給韓信騰出空間,現在他又派劉賈,還有彭越,在南邊騷擾項羽的後方補給線。我們發現,劉邦是在下一盤棋,他的心中是有數的,儘管他自己在戰場上是不行的,他的戰爭基本上是輸的,但是他的輸也是為了別人贏創造條件。你發現沒有,劉邦每一次輸了以後,都接受教訓。現在他跟項羽在中原的鴻溝對峙,項羽一下子打不過來,他說:「我不跟你對決,咱們鬥智不鬥力。」對決的話,劉邦能打過項羽嗎?當然打不過,人家是小夥子,而劉邦都是老頭兒了。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韓信就要打到齊國之際,六十多歲的高陽酒徒酈食其建議劉邦說:我們如果現在派人去齊國曉諭利害,讓齊國投降我們,參加我們陣營,那麼項羽他就孤立了。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到齊國遊說,果然說動了齊王,齊國就撤掉了守備,等於跟漢結盟了。此時韓信還在趙國,他想既然齊國投降了就算了。韓信手下的蒯徹(漢朝後來避諱改名蒯通)是一個策士,說:「你打了一兩年,才拿下五十城的趙國,可人家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拿下齊國七十城,你這個將軍還不如人家一個書生的功勞呢!再說,漢王讓你停止攻齊了嗎?沒有啊,這樣你就去打呀。」

於是韓信的軍隊呼的一下,就打過去了,齊王既然把邊疆的兵都撤了,沒做布防,所以韓信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城下。這可把齊王氣壞了,心想:原來你酈食其跟韓信是做好的局啊,一個騙我,一個打我!他覺得酈食其把自己出賣了,就把酈食其給烹了。酈食其真是死得冤枉。

齊王受了這樣的打擊,他當然就向項羽求援,項羽派了一個叫龍且的大將帶著大軍去增援,韓信集中相對優勢兵力,把龍且打敗了,占有了齊國。這時候說實話,劉邦取得絕對優勢,項羽被包圍了。這時候韓信就擔心自己的勝利果實被漢王拿走,因而想做齊王。當初在趙國的時候,劉邦任命他為趙國的國相,而劉邦未來的親家張耳當趙王。張耳當趙王也有根據的,在項羽分封的時候,就封張耳為常山王,常山就是趙國,所以也是有根據的。可是韓信呢,卻還什麼也不是,就是個大將軍,是個趙國的國相,所以他就給劉邦送了一封信,說現在為了齊的安危,為了保護漢的勢力,希望能封我「假齊王」。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的意思。韓信沒好意思直接說當齊王,就說只是代理一下。

劉邦當即本能地反感了,認為此時自己在這裡被圍,急需他救援,他卻伸手要官,正要發作時,張良和陳平都踩了他一腳,劉邦一下就明白了:這種情況下鬧翻了,還能指揮韓信嗎?有制度上的措施來限制他嗎?有實力上的優勢能控制他嗎?沒有啊!韓信能聽自己的,其實靠的是他對自己的忠誠,就是自己對他的恩德。所以劉邦馬上就明白過來了,大聲說:要當王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啊!趕緊封韓信為齊王,派張良去送他的詔書,封韓信為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