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動機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人人可用的「遊戲化」八項核心動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同種類的遊戲技巧會以不同方式驅動我們前進。有的是以激勵與授權,有的則是憑藉操控與著迷。我深入探討一種動機與另一種之間有何不同,結果產生名為八角框架的遊戲化設計架構。
文:Yu-kai Chou(周郁凱)
人人可用的遊戲化設計架構
過去十年我都在努力創造一個圍繞各種讓遊戲充滿吸引力因素的系統,分析與建立策略的完整架構。以我之見,每個成功遊戲都連結了我們心中某些核心動力,驅使我們進行各種決定與活動。我還注意到,不同種類的遊戲技巧會以不同方式驅動我們前進。有的是以激勵與授權,有的則是憑藉操控與著迷。我深入探討一種動機與另一種之間有何不同,結果產生名為八角框架的遊戲化設計架構。其名稱得自八邊形的外觀,每邊代表八項核心動力之一。
過去十年間,我在許多方面受幸運之神眷顧,範圍遠超出我期望。從我對遊戲化的孤獨追尋,到這門學問得到許多產業注目。如果我選擇投入熱情的學問,終其一生都是一片荒漠,也不讓人奇怪。同樣的,當我在個人部落格發表八角框架時,廣受業界接納。其實許多優秀作品,在創作者在世時都無人注意或了解。我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的設計架構,也可能落得同樣命運。讓我高興的是,八角框架架構發表一年之內,已在沒有我出力之下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如果是我自己動手,一次只能勉強克服一種語言。我很快從世界各地收到許多演講、教課、以及顧問的機會。
經過多年的實驗與調整,我體認到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基礎都是八角框架之下八項核心動力的至少一項。請務必牢記這點,因為這代表如果期望的行動背後,沒有八項核心動力的任何一項,就代表缺乏動機,自然也不會有行為發生。
遊戲化的八項核心動力
- 第一項核心動力:重大使命與呼召
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超越小我的事情,以及/或者被「選定」採取此一行動時,必定與重大的意義與召喚有關。例子之一是個人願意花費許多時間,貢獻像是維基百科這樣的計畫。我們都很清楚,為維基百科撰寫文章的目的不是為錢,而是因為相信正在保護人類的知識,這一點比個人更重要。另外,當某人碰到「新手的好運」時,也與此一動力有關。這種好運讓人們相信,他們擁有某種別人沒有的天賦,或者相信自己帶有「好運」,能在遊戲一開始就贏得讓人豔羨的寶劍。
- 第二項核心動力:發展與成就
對於取得進步、開發技能、達到精通、以及最終克服挑戰,發展與成就是我們的內心動力。在這裡,「挑戰」兩字非常重要,因為不經挑戰贏得的徽章或獎盃完全沒有意義。這是最容易設計的核心動力。巧合的是,這也是大部分PBL(點數、徽章與排行榜)最重視之處。
- 第三項核心動力:賦予創造力與回饋
當玩家投入創造過程,一再找出新的事物,以及嘗試不同組合的時候,正是賦予創造力與回饋的表達。人們不但需要表達創造力的方式,更需要看到創造力的成果、接受回饋、以及據之做出調整。這正是為什麼玩樂高積木以及從事藝術,都是本質上充滿樂趣的活動。如果這些技巧能被適當設計與整合,讓玩家自行發揮創造力,它們經常會變成永續機制:遊戲設計師不需持續增加新內容,就能保持創造力的新穎與吸引力。大腦可以自行娛樂
- 第四項核心動力:所有權與占有欲
所有權與占有欲代表玩家覺得自己擁有或控制某樣事物時,表現出的積極態度。當一個人覺得擁有某樣東西時,會發自內心想要增加與改善手上已有的東西。除了在驅使人們累積財富的渴望背後扮演核心角色之外,對於系統內的虛擬物品或虛擬貨幣,所有權與占有欲亦有同樣功能。此外,如果某人花了大量時間打造自己的檔案或虛擬角色,會對其感到更大的擁有權。最後,使用者對一項流程、計畫、以及/或者組織感到所有權時,同樣也有此一動力的影子。
- 第五項核心動力: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
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整合了所有激勵人們的元素,包括:師徒關係、社會接納、社會回饋、伴侶、甚至競爭與羨慕。當你看到一位朋友擁有某些驚人的技巧,或者擁有某件不凡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想要與之看齊的念頭。當我們自然親近某些相關的人、地方、或者事件時,更是以上這點的表現。如果你看到一份讓你想到童年歲月的產品,這種懷舊之情可能會增加你買下這種產品的機會。
- 第六項核心動力:稀缺性與迫切
當人們想要得到某件事物,只是因為其稀有、獨特、以及無法立即取得的時候,其實背後的核心動力正是稀缺性與迫切。許多遊戲都設有動態約定(Appointment Dynamics)或休息酷刑(Torture Breaks),請玩家在兩小時後回來領取獎勵。無法立即得到某樣東西,會讓人們掛念一整天。因此,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會回到這項產品上。臉書剛推出時就善用了這點:當初臉書只供哈佛大學學生使用,接著開放給少數幾所知名學府,最後才向所有大專院校開放。當臉書終於開放給所有人的時候,許多人迫不及待地加入,原因是過去他們被摒除在外。
- 第七項核心動力:不確定性與好奇心
不可預測性是一種不斷被使用的核心動力,因為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某件事情不符合你習慣的認知循環時,大腦會加速運轉,注意出乎意料之外的狀況。這顯然是賭博上癮背後的主要核心動力,但也在每種公司舉辦的抽獎或樂透之中出現。在更高的層級,許多人會因為此一核心動力觀看電影或閱讀小說。在高度爭議的史金納箱(Skinner Box)實驗之中,動物會為了不可預測的結果,出現非理性地不停按下把手行為,正是出自不確定性與好奇心這種核心動力。不過,許多人都將之誤以為是點數、徽章與排行榜背後的普遍動力。
- 第八項核心動力:損失與避免
這項核心動力並不讓人意外,這是想要避免負面事物發生的動機。從小處來說,這是為了避免失去之前的工作,或者改變某人行為。從大處來說,這是為了避免承認你至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白費力氣,因為你正打算退出。此外,消逝之中的機會也與這種核心動力關係匪淺,因為人們覺得如果不馬上行動,就會永遠失去行動的機會(例如「限時大優惠!」)。
左腦(外部傾向) vs. 右腦(內部傾向)動力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