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亡徒:《玩命再劫》的弦外之音

公路亡徒:《玩命再劫》的弦外之音
Photo Credit:TriStar Pictur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聊聊電影《玩命再劫》的小彩蛋,從音樂、公路電影,到汽車駕駛拍攝手法,喜歡這部片的人不妨往下滑吧。

文:蕃薯王

2017年暑假,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是描述飛車搶劫的《玩命再劫》(Baby Driver),從5分多鐘的開場片段,便能充分體會導演和劇組在配樂上的用心安排,不同於一般的飛車搶劫電影,先拍攝完成後才製作配樂,《玩命再劫》的許多鏡頭是有意識地配合事先選定的歌曲來拍攝,讓影片敘事、主角動作都與電影配樂緊密結合非常到位。

《玩命再劫》整部電影節奏明快,穿插許多不同時代風格的音樂,例如藍調、舞曲、爵士、雷鬼等。開場配樂選自美國龐克藍調樂團約翰・史賓賽藍調爆炸(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的〈喇叭褲〉(Bellbottoms),音樂一開始節拍剛好落在電影人物的特寫畫面和動作(下車、開後車廂、走向銀行),當搶案進行時車手主角寶貝(Baby)則沉浸在音樂忘我哼唱,這約兩分鐘的前奏恰好契合搶案車手在外等待的時間,直到搶匪上車後音樂隨著飛車追逐進入另一段高潮,最後成功甩掉警車進入停車場,音樂漸弱淡出,主角們從原本醒目的紅色速霸陸換成平凡無奇的豐田轎車揚長而去。

在電影配樂上的別出心裁,不僅源自導演自己的創作靈感【1】,也和劇情設定相互呼應,寶貝的媽媽曾是歌手,而寶貝年幼時車禍的後遺症讓他習慣聽著音樂才不被雜音干擾,他也常錄下旁人的對話自行混音創作。當寶貝和自己的真命天女黛比(Deborah)在餐廳初次對話時,就用卡式錄音機錄下黛比的聲音,這和他平常聽音樂慣用的iPod形成類比與數位的有趣對照。寶貝後來逃亡時一度搶了一位黑人大嬸的老轎車,即便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因為沒有數位化車內音響或連結裝置,他甚至非得選到喜歡的電台,才肯駛離,可見他對音樂的執著。

MV5BMjE2MTMxNTc1M15BMl5BanBnXkFtZTgwNzcx
Photo Credit:TriStar Pictures
黛比和寶貝的初次對話,寶貝用卡式錄音機錄下黛比的聲音。

除了音樂之外,電影的視覺敘事也有諸多弦外之音,從黛比工作的美式餐廳可以清楚看到餐桌上都還有50、60年代留下來的點唱機,顧客從餐桌子機撥號選曲後,會連結到母機裡的唱盤透過餐廳音響播放。美國戰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汽車,促成公路旅遊的條件,許多餐廳酒吧都有點唱機(傳統直立式或桌式子機,現在則有數位機型),除了避免客人無聊,也讓客人選播最新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點唱機因此成為美國重要的常民文化,亦和流行音樂產業密不可分。

在黛比工作的餐廳,也可看到牆面上描繪了1960年代經典的敞篷轎車在著名的66號公路上一路往西的場景。黛比對於公路旅行有所嚮往,希望能夠沿著20號州際公路一路往西開,當寶貝愛上黛比準備金盆洗手時,也充滿類似憧憬。當電影後段兩人為了逃命而搶劫跑車時,被搶的年輕人還調侃這對亡命鴛鴦是現代版的邦妮和克萊德,也就是電影《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中1930年代的鴛鴦大盜。無巧不巧2017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壓軸的最佳影片為了紀念《我倆沒有明天》上映50周年,特地請來主角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和菲唐・納威(Faye Dunaway)頒獎(結果鬧出史上最冏頒獎烏龍),而《玩命再劫》恰好在《我倆沒有明天》的50週年上映,似乎有向公路電影傳統致敬的意味。

《玩命再劫》環繞汽車文化和駕駛經驗拍攝,也有不少公路電影常見的元素,包括透過擋風玻璃拍攝主角駕駛或者對話的鏡頭,善於利用後視鏡交代周邊環境以及主角表情的拍攝手法。開場的飛車追逐中,導演除了用推軌鏡頭捕捉後面眾多警車及亞特蘭大的天際線外,也用車內後視鏡框取追逐的警車,讓觀眾更有臨場感,並增添畫面層次與趣味。日前美國網路媒體Vox利用Google Maps按圖索驥製作同步路線圖,對照後亦可驗證電影中提到搶劫成功的其中一個要件,犯案地點必須交通便利,好利用公路迅速逃離現場。雖然一般人少有從空中俯瞰的視覺經驗,這卻是公路電影慣用的拍攝手法之一。在開場片段中寶貝利用兩輛外觀相似的紅色轎車蒙騙警方的空拍鏡頭,呈現了亞特蘭大多線道的高速公路,強調特定的駕駛經驗和公路風景。

【1】《玩命再劫》導演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在2003年為英國電音樂團Mint Royale拍攝〈Blue Song〉的音樂錄影帶就像《玩命再劫》開場片段的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